人生的道路難道不是自己走出來的嗎?為什麼一定要延續父母的不良生活習慣呢?難道爹媽犯過罪,你也要跟著去犯罪嗎?自己不能建立好習慣,弄得生了病,還把病因歸咎於跟爹媽生活太久了,生活習慣太像了。你想想,這是不是不孝順呢?
一面鄙視“不肖子孫”,一面不許講“遺傳”;一面不許往爹媽身上推諉病因,一面又說得病都是因為跟爹媽學來不良習慣。這是哪家的道理?這是哪家的孝順?世界上有這樣是非顛倒、亂成一鍋粥的“中國古代文化嗎”?
哪兒來的“十二時辰養生法”?——臟腑輪流“值班”、十二經分時“當令”是無稽之談(1)
“十二時辰養生法”是書上濃墨重彩的一部分。《養生智慧》一共十章,有整整一章說這個;《十二說》一共十二講,有整整“一講”說這個;《從頭到腳》雖然沒有拿出專門的章節講這個,但是好多地方都提到這個。講了這麼多遍,說明這個方法一定特重要,咱可得好好學。學會了這個,就知道一天到晚該怎麼活著了,到什麼鐘點兒幹什麼事兒,自自然然就養生了,何樂而不為呢?既然要好好學,就得從根兒上學起,咱得先問問:
這套“十二時辰養生法”的道理是什麼,根據在哪裡,靠不靠得住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不是個簡單的事兒,得有點兒耐性,一步一步來。��
“十二時辰養生法”的前提是經絡臟腑“分時當令”
經絡臟腑 “分時當令” 是什麼意思呢?用那幾本書上的話說, 就是: 在一天二十四小時內, 十二條經絡、 五臟六腑輪流 “上崗值班”, 每 “人” 兩個鐘頭。在這兩個鐘頭內,誰值班,誰說了算,其他“人”都是副手。每個值班員都有自己的特殊愛好、特殊要求。在他值班的時候,咱得順著他的意思,幹那些他喜歡咱乾的事兒,否則,就不“養生”了。大致就是這麼個意思。
可能是怕大家記錯了時間、做錯了事,《從頭到腳》第138頁特意給出了下面這張表格。
十二時辰與當令經脈對應表
時辰 時間段 當令經脈 時辰 時間段 當令經脈
子時 23:00~1:00 膽經當令 午時 11:00~13:00 心經當令
丑時 1:00~3:00 肝經當令 未時 13:00~15:00 小腸經當令
寅時 3:00~5:00 肺經當令 申時 15:00~17:00 膀胱經當令
卯時 5:00~7:00 大腸經當令 酉時 17:00~19:00 腎經當令
辰時 7:00~9:00 胃經當令 戌時 19:00~21:00 心包經當令
巳時 9:00~11:00 脾經當令 亥時 21:00~23:00 三焦經當令
現在明白了吧?就因為有這張“值班表”管著呢,所以我們得照著五臟六腑、十二經絡“值班”的規矩,定時定點地做該做的事兒。
但是,這張“值班表”是誰排出來的?道理是什麼?根據在哪裡?靠不靠得住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曲老師的書裡沒找到,在《黃帝內經》裡沒找到,在《傷寒論》裡沒找到,在《神農本草經》、《脈經》、《針灸甲乙經》、《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本草綱目》……所有那些平時容易想起來的醫書裡都沒找到。看起來,這不是大面兒上的學問,得往犄角旮旯裡找。終於,在一個平時很少注意的地方,找到了一個東西,看起來跟這張“值班表”有莫大的淵源,這東西叫做——“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針法是一種古老的針法。一般認為,其基本理念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所體現,後經過《難經》、《針灸甲乙經》等書的闡發,至五代時期在徐文伯父子的著作中明確提出。金代,一個叫何若愚的人寫出了《子午流注針經》。明清時期著名的針灸學著作,如高武《針灸聚英》、楊繼洲《針灸大成》等,都收錄了有關子午流注的文獻資料。古代對“子午流注”最有研究的專家可能要算是明朝的徐鳳了,他寫了一本《針灸大全》,裡面有不少關於子午流注的內容。
子午流注針法的基本理念是把經絡氣血看作一種實體物質在經絡中流動,在每天24小時、環周不休的迴圈流動過程中,各臟腑的經絡氣血都有固定的到達時間,如寅時到達肺、丑時到達肝,甲日到達膽、癸日到達心包等等。穴位的經絡氣血也有一定的到達時間,如甲日戌時到達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