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3 / 4)

者自己所要求的績效聯絡起來;

(5)管理者要分析衝突的總形勢;

(6)管理者要清楚多大的成果或獎酬變化足夠激勵起有效的行為。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目標設定理論】

1968年,美國行為學家愛德溫•洛克(Edwin Locke)提出了目標設定理論。這個理論肯定了目標的價值和重要性,並討論了目標的具體性、挑戰性和績效反饋作用。

該理論認為,指向一個目標的工作意向是工作激勵的主要源泉,以下三個因素有助於提高工作績效:

(1)明確的目標。與“盡最大努力”這類空洞的目標相比,明確的、具體的目標更有效果。目標的具體性本身就是一種激勵誘因;

(2)困難的目標。如果能力與目標的可接受性是一致的,那麼,困難的、富有挑戰性的目標會帶來更好的績效;

(3)反饋。在人們努力工作的過程中,如果能得到及時反饋(包括自我反饋),就能提高績效。

這個理論考慮的因素是不完全的。此後有學者研究並指出,影響目標和績效之間關係的因素除了反饋以外,還有以下三個因素:

(1)目標承諾。目標設定理論的假設前提是每個人都忠於目標,既不降低也不放棄這個目標,實際上不是這樣。如果員工不接受這個目標,即對這個目標沒有承諾,仍然達不到期望的績效;

(2)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勝任的信心。自我效能感低的員工,在困難的、富有挑戰性的目標面前,可能會灰心甚至放棄,從而達不到期望的績效;

(3)民族文化。在有的國家,員工的獨立性、管理者和員工對目標的追求都不是目標設定理論想象的那樣,運用目標進行激勵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

進而有學者提出目標設定的“SMART原則”:

Specific——具體;

Measurable——可衡量,一定要量化;

Attainable——可實現,透過努力能夠達到;

Realistic——現實,以結果為導向;

Time bound——限時,限定達成的期限。

【ERG理論】

ERG理論是耶魯大學的阿爾德弗()於1969年在《人類需求新理論的經驗測試》一書提出的,他對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作了一些修正,把人的需要分為三類,即存在需要(Existence)、關係需要(Relatedness)和成長需要(Growth)。

(1)存在需要:這類需要關係到機體的存在或生存,包括衣、食、住以及工作組織為使其得到這些因素而提供的手段;

(2)關係需要:這是指發展人際關係的需要,這種需要透過工作中的或工作以外與其他人的接觸和交往得到滿足;

(3)成長需要:這是個人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這種需要透過發展個人的潛力和才能,才能得到滿足。這相當於馬斯洛理論中的自我實現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

ERG理論在需要的分類上並不比馬斯洛的理論更完善,對需要的解釋也並未超出馬斯洛需要理論的範圍。如果認為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是帶有普遍意義的一般規律,那麼,ERG理論則偏重於帶有特殊性的個體差異,這表現在ERG理論對不同需要之間聯絡的限制較少。

ERG理論的特點是:

(1)並不強調需要層次的順序,認為某種需要在一定時間內對行為起作用,而當這種需要得到滿足後,可能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也可能沒有這種上升趨勢;

(2)當較高階需要受到挫折時,可能會降而求其次;

(3)某種需要在得到基本滿足後,其強烈程度不僅不會減弱,還可能會增強,這就與馬斯洛的觀點不一致了。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人力資源理論】

對人和事的管理是伴隨著組織的出現而產生的,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羅伯特•歐文(Robert Owen,1771-1858)被認為是“人事管理先驅”。

現代意義上的人事管理產生於19世紀的工業革命熱潮時期。規模化大生產和裝配線加強了人與機器的聯絡,對生產過程的管理,尤其是對工人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出現了專門的管理人員,負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