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3 / 4)

病之後防止進一步發展、疾病痊癒以後防止復發的目的。中醫“治未病”運用於亞健康、常見病、多發病,特別是如高血壓、糖尿病以及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養生,可以消除或減少精神、心理以及不良生活習慣等“致病因素”的影響,達到維護人體健康狀態和預防疾病的目的。

3.守我巖疆,先安未病(1)

中醫理論認為,人的身體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其中最主要的是十二臟腑。《黃帝內經》中一段頗有意味的對話,生動形象又簡明扼要地介紹了這十二臟腑的功能及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特點。

黃帝問醫官岐伯:“我希望聽你講一下十二臟腑在人體內的相互作用,有無主從的區別?”

岐伯為了既清楚又形象地說明,決定以國家官制來比喻各個臟腑。他解釋說:“在人體內,心的重要性就好比君主,人們的聰明智慧都是從心生出來的。肺好像是宰相,主一身之氣,人體內外上下的活動,都需要它來調節。肝譬如將軍,謀慮是從它那兒來的。膽是清虛的臟腑,具有決斷的能力。膻中像個內臣,君主的喜樂,都由它透露。脾胃受納水谷,好像倉庫,五味化作人體的營養,是由它那兒產生的。大腸主管輸送,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洩過程是在它那兒最後完成的。小腸的功能,是接受脾胃已消化的食物後,進一步起到分化作用。腎是精力的源泉,能產生出智慧和技巧來。三焦主疏通水液,周身行水的道路,是由它管理。膀胱是水液聚會的地方,經過氣化作用,才能把尿排出體外。以上十二臟腑的作用,不能失去協調。當然,君是最主要的。它如果得力,下邊就能相安。這是根本的道理。如果依據這個道理來養生,就能長壽,終身不致有嚴重的疾病。如果根據這個道理來治理天下,國家就會非常昌盛。反之,如果君主不得力,那麼,十二官就成問題了。而各個臟腑的活動一旦失去聯絡,形體就會受到傷害。對於養生來說,這樣是很不好的。對於治國來說,這樣做,國家就會有敗亡的危險,實在值得警惕呀!”

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醫學家能對人體內部各個器官的機能作出這樣具體的分析和描繪,今天讀來令人慨嘆不已。岐伯的解釋清楚地說明,十二臟腑不僅各有其職,而且彼此相連,互相影響。倘若其中某一臟腑產生病變,則必然產生向其他臟腑輻射的趨勢;相反,如果及時增強其他臟腑的抗病能力,也必然有利於遏制病邪的發展和蔓延。

由於人體組織器官具有這種特點,歷代良醫無不重視《黃帝內經》中“治未病”的觀點。“治未病”包含兩層意思,既指防治肌體未受病邪之前,又指在病邪侵入之後及時保護未受侵襲的臟腑,因此它是預防和治療通用的原則。

託名扁鵲的《難經》從治療學上闡發了這一原則,提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則知肝當傳於之於脾,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這是一個相當精闢的見解,鮮明地闡述了既病防變的觀點。從他所舉的這個治肝實脾的病例可以看出,醫生高明不高明,在這個問題上就是一個分水嶺。高明者,便能在治療病變髒腑的同時,及時採用具有健運滋補性質的藥物增強相關臟腑的抗病能力,遏制病邪的進一步傳遞與變化。

清代醫學家葉天士,根據溫熱病傷及胃陰之後,病勢常進一步發展,往往耗及腎陰的特點,主張在甘寒養胃的方藥中,加入一些鹹寒滋腎的藥物,並提出了“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則。

清代醫學家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中提出:“橫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則所以守我之巖疆也。”“巖疆”者,即專指那些地勢險要,地位重要之地。那麼“守我巖疆”,就是要嚴密防守那些很可能遭受病敵侵襲的部位。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3.守我巖疆,先安未病(2)

徐大椿將這一法則引入治病領域,確實獨具慧眼。其意在指導人們,對於傳變性較強的疾病,要像軍事上固守要塞以攔截來犯之敵那樣,在積極治療的同時,迅速保護與病變部位密切相關的臟腑,從而扶持正氣,驅逐邪氣。

◎在未病時防病的養生思想

《內經》以“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整體思想為指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學的養生學體系,順應自然界四時氣候及地理環境的變化,主動地調養飲食與情志,全面地調攝形與神,防止“亞健康”狀態的產生和發展。

中醫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