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2 / 4)

等,往往就是由這小小的感冒進一步發展而成的。不但外感病是這樣,臟腑有病也是這樣。臟腑有病也會相互傳變。肝病會影響到脾,脾病又會影響其他臟器。所以,《黃帝內經》指出:“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治五臟者如攻城,系不得已而為之。這一主張的核心是要求對待疾病除了平時注意預防外,還要進行早期治療,這樣才能在病情容易治療的時候一勞永逸,或者防止病情惡化。反之,則危害至深,難以治癒。

中國古代有一個關於“諱疾忌醫,病入膏肓”的故事——扁鵲見齊桓公,形象地說明了防微杜漸,及時治療的重要性。

《史記?扁鵲傳》記載說,戰國時名醫扁鵲,有一天去見齊桓侯。他發現齊桓侯氣色不太好,直言說:“您有病!這病在面板裡,現在還不嚴重,如果不及時治療,恐怕就要惡化。”齊桓侯冷冷地說:“我沒有病。”扁鵲走後,齊桓侯很不高興地說:“做醫生的總喜歡把沒病的人平白地說成有病,以顯示他的醫術高明。”

過了五天,扁鵲又去見齊桓侯,嚴肅地說:“您的病進入血脈了,若不趕快治療,就會更嚴重。”齊桓侯還是不信。

又過了五天,扁鵲再去見齊桓侯,驚叫道:“您的病已經深入到腸胃了,再不治,就有危險了!”齊桓侯完全置之不理。

又過了五天,扁鵲一見齊桓侯,話也不說,轉身就走。齊桓侯反而覺得奇怪,便派人向扁鵲問個究竟。扁鵲說:“病在面板,是容易治的,用熱毛巾敷一敷就行了;病在血脈,也不難治,可以用針灸的辦法;病到了腸胃的時候,也還有辦法,吃幾服湯藥,仍有治好的希望;然而病入骨髓以後,就什麼辦法也沒有了。現在桓侯的病就是已經到了骨髓裡了。”

五天以後,齊桓侯果然病情加重。急忙派人請扁鵲,扁鵲早已不知去向。不久,齊桓侯就病死了。

2.兵家重防微,醫家重杜漸(2)

這個故事是有典型意義的,發人深省。漢代醫學家張仲景就十分推崇這個故事,並在《傷寒論》中作了深入的分析。他說,“通常疾病剛剛侵入人體時,風寒既淺,氣血臟腑尚未受到傷害,及時治療自然比較容易。如果任憑邪氣深入,則邪氣影響體內的正氣,並與之混合在一起。這時,欲醫治邪氣則妨礙正氣,欲扶持正氣則幫助邪氣,即使邪氣逐漸消失但正氣也已經受到傷害。如果得病之後,不加註意,繼續操勞,使病情加重,以致病上加病,那就尤其危險。”他告誡人們,如果稍有不適,必須及時調治,切不可象齊桓公那樣諱疾忌醫,以為病小而不加重視,以致逐漸深入;更不可勉強支援,使病加重,造成無法醫治的後果。這是人們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而醫生則更應當注意對病人進行早期治療,將病情遏制在萌芽狀態。

在醫療條件有了很大發展的今天,防微杜漸的思想進一步豐富。人們不僅強調早期治療,而且進一步強調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簡稱為“三早”。許多事實證明,只要做到“三早”,即使對令人談之色變的“不治之症”——癌症,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而定期進行體格普查及疾病篩檢,則既可使一些肺結核、腫瘤、肝炎等疾病的患者得到及時治療,縮短疾病過程,提高療效和減少費用,同時還有利於防止疾病蔓延。

◎上醫治未病

未來可能發生的疾病就叫“未病”。“未病”有以下三層含義:一是“未病”為“無病”,即機體尚未產生病理資訊,也就是沒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狀態。二是“未病”為病而未發,即健康到疾病發生的中間狀態。三是“未病”可以理解為已病而未傳變。

“治未病”的說法起源於《黃帝內經》,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靈樞?逆順》也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後,“治未病”的思想經過歷代醫家的發展與完善,成為中醫理論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在浩瀚的中國醫學寶庫中,“治未病”具有豐富的內涵,包括天人相應、形神合一、辨證施養、平衡陰陽、精神內守、正氣為本六個方面。

中醫主張透過飲食、運動、精神調攝等個人養生保健方法和手段來維護人體的陰陽平衡。“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透過精神調控,使真氣從順,從而使疾病不能發生或發展。

“治未病”強調人們應該注重保養身體,培養正氣,提高機體的抵禦病邪能力,達到未生病前預防疾病的發生、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