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防於未亂,治於未病(3)
食療方 製法 功效及注意事項
苡米粥 生苡米煮粥,或將生苡米配合大米煮粥 預防和治療慢性腎炎和冠心病
當歸羊肉湯 將當歸、生薑、羊肉同煮熬湯飲用 治療婦女因虛寒而月經崩漏不止
枸杞酒 枸杞子泡酒 久服有補腎功效,能治腎虛陽痿。年輕火旺之人不應飲用,否則容易出現頭暈、目赤、耳鳴等症狀
顯而易見,防與不防是大不一樣的。未病先防,對於個人來說,可以抵禦疾病的侵襲,增進健康,延年益壽;對於國家來說,可以增強國民的體魄,減少疾病的流傳,乃至於提高生產力。而且,與“渴而穿井,鬥而鑄兵”相比,未病先防顯然容易得多,有效得多,可謂事半而功倍。在某種程度上來看,防病比防敵更加困難。敵人往往是明確的,疾病卻往往看不見摸不著,需要更加耐心、細緻地防備,切忌事不大而不為,害不大而不防。
◎疾病防治和中醫養生
中國醫學自古就善於運用藥物、針灸治療調整人體臟腑經絡平衡,強調以養生來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健康目的,實現“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黃帝內經》)的防病思想。疾病產生的主要因素,卻在於人體虛與不虛。因此預防疾病不僅要避免外來的致病因素,更重要的是如何保養正氣,達到養生的目的,形與神俱,終其天年。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七情過度,精神過用,可以傷神,以至形體損傷。《素問?上古天真論》雲:“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意思是要少思寡慾、胸懷寬廣、樂觀,以避免過度的精神刺激,使精神始終保持正常狀態,從而使神明而形安。
《上古天真論》中說:“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飲食不節可以傷形,即“形食味……味傷形”;起居失常也可以傷形,即“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不節,尤能耗傷精血致形敗神傷。因此我們不可暴飲暴食,過食肥甘厚味,不可房勞過度。要有適宜的生活規律,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勞逸適度。《素問?宣明五氣論》中有“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之說,疲勞過度會影響健康。然而,不勞動同樣會影響健康。華佗雲:“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氣谷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說明適當的體力勞動,不但能夠鍛鍊體格,使精力充沛,而且有預防疾病的積極意義。
除了以上三點外,還有就是避其邪氣,也就是避免外邪對形體的損害。還應運用氣功強身。氣功具有舒利筋骨、強身健體、充實精力的功效,起到正氣存內、精神內守等良好作用。
中醫養生的精髓在於調攝人體自身的精氣,控馭人體自身的情志,以維持平和的狀態,頤養天年,可以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2.兵家重防微,醫家重杜漸(1)
“微”就是微小。然而對待微小的不同態度常常成為智與愚之間的分水嶺。早在《孫子兵法》產生之前,被譽為兵家鼻祖的姜尚在其《太公兵法?金匱》中就指出:“道自微而生,禍自微而成。”看到了“微”是禍端,不可低估。歷代智謀之士無不重視防微杜漸。因為“禁微則易,救末者難”(《後漢書?丁鴻傳》)。這是無數歷史教訓的總結。唐玄宗忽略了這一點,結果導致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朝中期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叛亂。其實,早在安祿山任平盧兵馬使時就有人指出他有謀反之心,但是唐玄宗不以為意,反而被安祿山的甜言蜜語所迷惑,竟然使他同時兼任三鎮節度使,掌握十五萬大軍。這真是養虎遺患。所以,公元755年安祿山夥同史思明在范陽起兵謀反時,唐玄宗仍然沉浸在輕歌曼舞之中,完全沒有戒備,以致叛軍勢如破竹,一舉攻破洛陽。雖然經過郭子儀等將領長達八年的奮力反擊,終於平定了叛亂,但是大唐江山也因此而大傷元氣,一蹶不振。這其中的教訓是非常深刻的,而且是有廣泛借鑑意義的。
在醫學上,中國傳統的醫家們很早就認識到,病邪通常是由表入裡的,如不及時治療,就會坐失良機,疾病日趨深重,恢復也就不易。例如,感冒表面上看起來是小毛病,不少人不予重視,不加任何調治,以為抗幾天就會好起來。殊不知,肺炎、氣管炎、腎炎、時肌炎、風溼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