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日,敕免楚金等死,初為風雨,變為景雲(據史載:魏元忠、張楚金等人臨刑時,風雨交加,赦令傳達後,天氣晴朗。見《資治通鑑》卷204。——引者。)。臣聞陰慘者刑也,陽舒者德也;聖人法天,天亦助聖,天意如此,陛下屆可不承順之哉今又陰雨,臣恐過在獄官。凡繫獄之囚,多在極法,道路之議,或是或非,陛下何不悉召見之,自詰其罪罪有實者顯示明刑,濫者嚴懲獄吏,使天下鹹服,人知政刑,豈非至德克明哉”
………【第四百三十二章。勿看】………
第四百三十二章。勿看
陳子昂把武則天的濫殺,全推到獄吏身上,實又指酷吏,又以天意、人事並論,諫武則天德政、停酷刑。武則天同意他的勸諫的,遂提升他為右拾遺言官,官位接近七品,職務很重要,但是,酷吏們還在濫告、濫殺。
而且,酷吏的隊伍還在擴大。醴泉人侯思止,是個賣餅的,此人詭計多端。一次,恆州刺史裴貞杖打一名判司小吏。判司與侯思止友善。他倆商量的結果,由侯思止上告裴貞與舒王李元名謀反。天授元年七月,李元名被廢舒王頭銜,徒往和州,裴貞被殺。侯思止因告發有功,得了個遊擊將軍的頭銜。侯思止聽說監察御史高官權重,就向武則天要個監察御史做。當時武則天經常接見一般平民和被選上來的人員所以接見了他,聽說他要做監察御史,就說:“卿不識字,豈堪御史”侯思止對曰:“獬豸何償識字,但能觸邪耳”武則天聽他的回答得很妙,心裡高興,便授他朝散大夫、侍御史。還有個衡水人王弘義,也是個無賴。因誣告有功,授遊擊將軍,後遷殿中侍御史。有人告勝州(今屬內蒙)都督王安仁謀反,武則天讓他去審案。他見到被押解而至的王安仁,就木枷上確掉他的頭,又讓人逮捕其子,則見到又砍掉了腦袋。殺人之後,再編造案情和供詞上報。其殘忍和姦詐,令人髮指。
當時的酷吏來俊臣、侯思止因酷而齊名;而司邢徐有功、杜景儉因直也齊名。人們常說:“遇來、侯必死,遇徐、未必生。”徐有功是朝中司刑丞,凡被酷吏誣構者,他皆為辯誣,先後數十案,並敢直接與武則天當面爭辯。琅琊王李衝反叛,家奴與縣尉顏餘慶相識,來俊臣審後定為死罪。徐有功卻說:“赦令有言:魁首伏誅,支黨未發者赦免之。赦而復罪,不如勿敕;生而復殺,不如勿生。”武則天責問他:“你認為顏餘慶還不算魁首嗎?”徐有功答:“魁首者元謀,虺貞(即李貞)是也,現已伏誅。餘慶至今才治罪,支黨也,應按敕令赦之。”當時,在朝堂聽徐有功與女皇當面爭辯,數百官員嚇得大氣不敢出,但徐有功卻神情自若。武則天見他正直,“甚敬憚之。”遂聽徐有功,免了顏慶餘死罪。
司刑李日知也是個正直的人。一次,另一個司刑胡元禮想殺一個囚犯,李日知認為該囚未犯死罪不能殺。兩個人爭論不休,最後到武則天面前互控,仍激烈爭吵,胡元禮發怒說:“我胡元禮不離刑曹,此犯終無生理”李日知針鋒相對,也憤怒回敬:“日知不離刑曹,此囚終無死法”武則天見二人如此爭執,還是同意了李日知,釋該囚的死刑。
武則天要鞏固新政權,必然清除反對派,儘管她大體上解酷吏的不法行為,也瞭解許多人蒙冤而死。但為達到清除反對派的目的,仍未阻止酷吏的行為。天授元年七月,武承嗣與周興勾結,誣告隋州刺吏澤王李上金、舒州刺史許王李素節謀反。武則天下詔令他們到朝廷受審,李素節在龍門被絞樣、李上金自殺。高宗這兩個庶子以前幾番升貶,終被武則天用酷吏除掉。八月,太子少保、納言裴居道、尚書左丞張行廉、安南王李穎等宗室十二人、太子賢的兩個兒(即武則天的兩個孫子)都在酷吏的屠刀下喪命。
反對派清除得差不多了,武則天開始整頓刑獄,也開始收拾酷吏。
一次,酷吏周興又誣陷道州刺吏李行褒兄弟謀反,定為滅族重刑,徐有功堅決阻止。周興告徐有功故意袒護,也該殺。武則天不僅不聽周興的,還提升徐有功為侍御史。徐有功跪地哭著請求武則天仍讓他當刑官,說:“我聽說鹿雖在山林中,早晚要被殺肉吃。我做刑官危險不大,而做了御史早晚要被酷吏殺死的。”武則天安慰他,讓他安心做侍御史,沒有敢無故害他。大家見到女皇態度有了重大改變,都心裡寬慰,相互稱賀。
天授二年(691年)正月,御史中丞李嗣真上書暗示酷吏的危害重大,奏摺說:“今告事紛紜,虛多實少,恐有兇惡陰謀離間陛下君臣。古者獄成,公卿參聽,王必三宥,然後行刑。比日獄官單車奉使,推鞫既定,法家依斷,不令重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