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臨時專決,不復聞奏。如此,則權由臣下,非審慎之法,倘有冤濫,何由可知?況以九品之官專命推復,操殺生之柄,竊人主之威,按復既不在秋官,省審復不由門下,國之利器,輕以假人,恐為社稷之禍。”
此折切中武則天聽任酷吏擅權,任意殺戮的時弊,讓武則天無法答覆。但她心中醒悟,決定對濫殺無辜的酷吏進行開刀,作為整頓刑獄的開端。
李嗣真上奏不久,有人狀告左金吾大將軍丘神績陷害無辜,在平息琅琊王李衝的叛亂中,殺害無辜官民數千人以為已功,罪大惡極。此事武則天早已得叛,因時機不到未予理睬,如今既欲整頓刑獄,當即下令將丘神績斬首示眾。丘神績是武則天的心腹大將,被武則天賜為武姓,成為一大酷吏,每每誣害無辜。如今被女皇斬首,朝野歡欣鼓舞,知道酷吏的末日到了。
接著就有人告發酷吏周興與丘神績通謀,武則天立即派酷吏來俊臣去審理。周興是酷吏之首,官銜是文昌右丞,在酷吏中也最高,來俊臣不過是他的學生輩而已。這次讓酷吏辦酷吏,眾官員知道有好戲看了。據說,來俊臣接到命令後宴請周興,向他請教審案的辦法。來俊臣說:“囚多不承,當為何法?”意思是,囚犯不招供,怎麼讓他招供呢?周興想也不想就拿出了逼供的辦法,說:“此甚易下取大甕,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甕,火圍如興法,因起謂興曰:“有內狀推兄,請兄入此甕”周興一見,嚇得屁滾尿流,惶恐叩頭伏罪。這便是“請君入甕”成語的來歷出處。結果是武則天免周興死罪,流放嶺南。但他的仇家沒能饒他,在流放路途中被仇人殺死,碎屍萬段。
接著,武則天未經舉報和告狀,就下令處死了索元禮。他是第一個酷吏,殺過數千名無辜者,民憤極大。武則天久有所聞,乃殺之以慰眾望。
然而,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是一個最大的酷吏,來俊臣也是個最惡毒的酷吏,他們都還在,只要他們還在,誣陷、謀殺就不會停止。
長壽元年(692年)初,武承嗣與做左臺中丞的來俊臣密謀,要除掉狄仁傑、任知古、裴行本等高官宰相,這是他們的最大敵人。有這些正直的高官存在,武承嗣繼承武則天當皇帝的陰謀就不會實現,來俊臣這樣奸人總有一天會被他們所清除。他們的辦法老一套,仍是誣告他們謀反,武則天最恨的是官員謀反。
果然一告即成大獄,幾位宰相被捕入獄,受牽連的還司禮卿崔宣禮,前文昌左丞盧獻、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等。這些受牽連的人也是武承嗣、來俊臣等決心除去的,李嗣真曾上疏武則天,翦除酷吏、魏元跽是上次幾乎掉關的那個治臣。
眾人入獄,武承嗣、來俊臣等決心讓他們死。來俊臣認為,以前曾經上奏謀反者,敕令說:如果自己承認謀反,態度好的可以免死。來俊臣知道這些人都很硬氣,他們並沒有謀反的事實,動大刑逼供也難得到口供。來俊臣就拿敕令給他們看,讓他們主動奉認謀反,然後就有口供作根據殺死他們。
來俊臣便用這個辦法誘供,先問狄仁傑,沒想到狄仁傑立即反承認謀反,他說:“大周**,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既然大宰相主動承認了,先放著,他反正死定了。判官王德壽見狄仁傑態度這麼主動便說:“尚書定滅死矣,德壽業受驅策,欲求少階級,煩尚書引楊楊執柔,可乎?”意思是說:“尚書可以免死了,我想求你個事,我受別人指使,請您把楊執柔宰相也牽連進來,可以嗎?”狄仁傑聽了大聲斥責:“皇天后土遣狄仁傑為如此事”說著憤怒地以頭碰柱,血流滿面,嚇得王德壽趕快謝罪,不敢逼他。
侯思止審問魏元忠,讓他主動承認謀反,便可以免死。魏元忠一聽大怒,喝罵侯思止。侯思止命人把他推倒,倒拖著走,魏元忠罵曰:“侯思止,汝若須魏元忠頭,則擷取,何必使承反也”
狄仁傑既自認謀反,法曹準備上報行刑,不再嚴備。狄仁傑便把冤狀寫在被面上,裹在棉衣裡,向王德壽說:“天時方熱,請授家人去其棉。”王德壽便反他的棉衣送給狄仁傑的家人。其子狄光遠取出冤狀求見武則天,武則天便問來俊怎麼可以搞逼供。來俊臣說:“仁杰等下獄,臣未嘗褫其中帶,寢處甚安,苟無事實,安肯承反”來俊臣又詐寫了狄仁傑等人的謝死表,矇蔽了武則天,武則天果認為狄仁傑等謀反,但要殺狄仁傑等宰相,她還不是說殺就殺。
被殺宰相樂思晦的小兒子還是個幼童,見狄仁傑等人又被捕,便以密事求見女皇。武則天感到奇怪,便接見了他。這個兒童說:“臣父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