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臣疑為自己謀殺,又遭一頓談論、非難。(頂點小說手打小說)她心裡憤慨而委屈,五內沸然。這讓她心中更有數,眾臣是想把她搞下臺,說來說去還因為她是女人,女人執政犯了男人的大忌,也為千古禮法所不容。無論主觀與客觀,她都不能後退,不能屈服,當年長孫無忌的勢頭也沒讓她低頭,何況如今呢?主觀上,她就是要向世俗挑戰,看看女人能否治好國,她要幹一番事業給世俗看看。客觀上,高宗身體壞下去了,長子死了,次子顯然不成熟,不能馬上繼統當皇帝,朝內的政務,國家的大事,還得她來管,丈夫和兒子的事,誰來擔當啊?
他崇拜唐太宗,她要好好動點腦筋,制一個通盤治國的東西來,像唐太宗當年那樣,上下其手,文武兼修。不知那時用不用綱領這個詞,如果用的話,她要制一個治國的綱領了。
唐太宗的東西她太熟了,晚上回憶一番,如數家珍。她想起了太宗晚年,是貞觀二十二年吧,轉年太宗就昇天了,那年自己25歲了。就是那年,太宗制過一個檔案,叫《帝範》,共說了十二件治國的大事,故稱《帝範》十二章。
李治能否記得她不知道。但她記得。太宗在翠微宮養病,她和做太子的李治隨駕護理。一天,太宗在翠微殿裡嚴肅地把一本御冊交到李治之後,說:“修身治國,備在其中。一旦不諱(即一旦我死了),更無所言矣”當時李治只是跪地哭泣,這等於向他交待後事了。太宗無奈地看著這個懦弱的兒子,搖搖頭,接下來說:“你該向高明的人學習,取上法僅得中法,取中法僅得下法。我一生有很多錯誤:享受錦衣玉食、居之宮室臺榭、玩之犬馬鷹隼、四方遊樂。這些,你千萬不要模仿。我也有些功勞:弘濟蒼生、開疆拓土。有了功勞,人們才原諒了我的過錯。但是,比起更好的我就慚愧啊你沒有我的功勞卻繼承了我的富貴。竭力為善,盡得安寧;驕惰奢縱,自身難保;治國成遲敗速;君位失易得難;千萬珍惜慎重啊”'原文見《資治通鑑》,卷198,貞觀二十二年正月。'
以太宗之氣魄,以這麼嚴肅的態度向李治交待,等於是最後遺言、遺囑。可見,交到李治手中的那本冊子該是多麼重要了。
當然,太宗的《帝範》並不保密,朝臣也盡知其內容的,武則天記得更清楚。其內容為一、君體;二、建親;三、求賢;四、審官;五、納諫;六、去讒;七、戒猛;八、崇儉;九、賞罰;十、務農;十一、閱武;十二、崇文。
這十二條內容是治國的根本大計,作為一國之君,或是一個制度下培養的文人,歸納出這十二個方面的內容都不是難事。關鍵是否願意努力去做,如隋煬帝是有名的暴君,他自然不願做這些治國愛民的事。他父親是位明君,上面的事幾乎全做了,而且做得很好,但他卻沒有堅持做,晚年也成了一個很兇惡的暴君。他的兒子正是接著**晚年的壞事,才做得比他父親晚年還壞的。有的皇帝是願意做的,但因個人主觀因素或客觀因素,卻做不好。李治就是這樣的皇帝,他就無氣魄,又無才情,他是做不來的。雖然他忠厚、仁愛,是儒家經典陶治出來的知識分子,做個一般的文化人,能做得很好,但做個治國的皇帝他就不合格了。
其實,武則天輔佐高宗20年了,這20年已經做了《帝範》中的好些事。但她畢竟不是個皇帝,她是在李治身後指揮著皇帝做的,想很好地做好那十二方面的事,自然是困難的。好比一個優秀導演,給他一個上不了臺的演員,是演不好戲的。何況,臺下還不斷搗亂、不停地鼓唣,要把幕後的導演轟下臺。
現在他仍然不是皇帝,可是她已不能不做,毫無退路,後退不堪設想。
對《帝範》十二章,她逐項內容分析著,由於條件不同,她比照著,看看哪些內容需要改。她要做一個最切時宜的,而且突出本朝特點和她武則天的特點。
《帝範》的前兩個內容是講怎麼做一個好皇帝並透過團結諸親王,建立起皇帝的親族體系,做鞏固皇權的宗族宗法基礎。唐太宗鑑於皇族叔輩、子侄系龐大,做得好是一個血緣宗族關係網路,可最好地鞏固皇權,做不好就會親族為叛、父兄反目。這兩條武則天原則接受,但她不願再寫再定,只能暗中注意。
求賢、審官、納諫、去讒幾項內容自然要做,但得變變說法,突出當務之急,突出時需特點。
戒盈、崇儉是要注意的,以往自己做過了的,要設法緩解,但也應具體點規定,不能照抄照搬。
務農一條是最實際的,這是富國富民的根本,要首先做好。
賞罰講的是皇帝對臣民的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