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酷似高宗,性格忠厚仁儒,身體虛弱,多病多災。他幼年時學習《春秋》,師傅讀到“楚世子商臣弒其君”,他聽不下去,以為太血腥、太殘酷,要求換別的書讀。於是師傅們改教《禮》。平定高麗後,“二聖”下令讓逃亡計程車卒限期自首,否則施以斬刑、妻子兒女沒為奴。李弘知道後大為不忍,上表勸說取消罪涉妻子兒女這一條,表裡有語:“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資治通鑑》,卷201,總章元年九月。'。咸亨二年(671年),高宗出幸東都,留太子弘在京師監國。當時正遇災荒,太子發現兵士的食物中有樹皮和草籽,心中憫然,便命人把東宮裡的糧米送給他們吃。
一天,李弘偶而得知淑妃生的兩個異母姐姐義陽、宣城二公主,三十歲了還沒有嫁人(公主未有皇帝或母后命,不得出嫁),心裡很難過,急忙上奏請求為二位公主辦理嫁事。高宗准奏,但這件事卻讓武后不高興,一怒之下把二公主配給了兩個翊位小軍官。她認為太子是將來的一國之君,要處理軍國大政,駕馭群臣,這麼婆婆媽媽,哪能成其大事。但是高宗卻喜歡李弘,認為太子能賓禮大臣,處事心仁,正是他所希望的。原來高宗所說的賓禮大臣,有他的根據。例如:太子躲在東宮讀書,不願接納宮臣,不接宮臣,用膳自然就少。典膳丞邢文偉勸太子多接觸臣屬,以便發解朝政,就以減少供膳進諫。太子就誠懇地給他回信答書,強調自己身體不好,沒有太多的精力接觸大臣,還說一定儘量做到多見宮臣和賓客。還有一次,太子設宴,宴席間命宮臣做“擲倒”的遊戲以助興。捱到左奉裕率(太子侍衛官)王及善,王拒絕聽命,說:“做擲倒這把戲,自有伶官。如果臣奉命做了,那我就不配做殿下的侍衛了”太子聽了趕忙稱謝。這兩事為高宗知道後,分別獎賞了他們二人,並升了他們的官職,還向大臣們講述了這些小事,表揚了自己的兒子'事見《資治通鑑》,卷202,咸亨三年十二月。'。
大臣們當然更喜歡太子,他謙恭、仁慈,將來做了皇帝,才能讓臣子們可以隨意勸諫,立言立德、青史留名。如果讓武則天當了女皇帝,別的先不說,先是說話就不能太隨便,她聰明睿智、是非分明、性剛專斷,在諸臣眼裡有些乖張、暴棙,做她的臣子不怎麼舒服。至於國家由誰治理更好,那就不去管它了;至於太子的身體條件太壞,能否挑得起治國的重擔,他們也一概不管,那畢竟是後話。
但是,太子弘卻突然死了,他們的希望破滅了。所以,傷心而惱火,就認為是權欲膨脹的武則天殺了她自己的兒子,搬掉她攝政的絆腳石頭。
高宗和武后對兒子的去世當然比諸臣要傷心痛苦多了。但在諸臣眼裡,武后是貓哭老鼠,怎麼看都是假的。但是,太子的身體狀況,高宗是清楚的,太子死後高宗制詔曰:“自琰圭在手,沉瘵嬰身。顧惟耀掌之珍,特切鍾心之念。庶幾痊復,以禪鴻名。及腠理微和,將遜於位。而弘天資仁厚,孝心純確。既承朕命,掩欻不言。因茲感結舊疾,增甚億兆。攸系方崇,下武之基,五福無微,俄遷上賓之駕……”'《舊唐書》,卷86,《高宗諸子傳》。'意思是說:自從李弘做了太子,嚴重的疾病一直纏身。朕盼著他康福後,就把皇位禪讓給他。只要他病情減輕些,朕就讓位了。但這孩子天生忠厚仁孝,聽說朕要讓位給他後,再也不說話了,日夜想著怎麼能接這個重擔子。因此使舊病復發,陡然加重了百倍,終於夭亡了
這是《舊唐書》裡記載的。而《資治通鑑》就簡單多了,是把《舊唐書》的“制文”縮寫而出的:“朕方欲禪位皇太子,而疾遽不起,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可諡為教敬皇帝。”'《資治通鑑》,卷202,上遠二年四月。'
高宗出是個忠厚坦誠的人,他痛失愛子,表述了李弘突然死去的原因。原來是重擔子把他壓死的,李弘的身體本來很差,給他太子做,他已感到擔子太重,病情便加重了。而高宗和眾臣不顧他的死活,又要把皇帝位讓給他,其結果使他的舊病復發,比往日暴增百倍,就突然死亡了。兒子的身體、性格和心情,高宗太熟悉了,當年他做太子時,就感到擔子重,終日苦惱,也讓他虛弱的身子加了病。所以現在40多歲就感到末日將到,和做太子、做皇帝的壓力關係太大了。想當初李弘十餘歲時就被留在京師監國,李弘的擔子重,又想念遠去洛陽的父母,經常哭泣,連那些急於求成的輔弼大臣也感到可憐,放他去洛陽父母身邊輕鬆輕鬆。
………【第四百五十九章。勿看】………
第四百五十九章。勿看
武則天痛失愛子,還被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