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年的時候,上課已經全部用西班牙語和法語講課。高中的外文課,每年都要求閱讀幾本厚厚的法文或西班牙文的文學原著,並且還要寫分析評論文章。在這樣的高要求下,到高中畢業時,她已經可以講英、法、西、漢四門語言。
人人都是外語“天才”
語言本身決定人的基本思維。
——本傑明·沃夫
具備多語言能力的人被認為具有###的思考能力和廣闊的視野。他們將在未來社會受到極大的歡迎。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全球化的趨勢,具有高水平的外語能力必將水漲船高地成為參與競爭教育機會和優越工作機會的先決條件,
多語言的能力並不是只有那些有語言“天分”的人才具有的,而是許許多多平常人與生俱來的,只是還沒有被人們廣泛認識,也少有人去開發這種人類普遍存在的外語和多語種潛能。
10歲自學兩門大學外語(3)
女兒在不同時期、用於不同目的的簡歷,內容不斷在更新,也隨著她的受教育經歷、社會經驗的變化而改變。翻看她各個時期不同版本的簡歷很有意思,有初中、高中、大學期間的,還有申請各種活動、申請獎學金、申請大學,一直到申請法學院、申請律師事務所工作的簡歷。我發現,英、法、西、漢四門語言能力這一項,在她的簡歷中,成為突出的強項,總是保留在她每一個版本的簡歷裡。毋庸置疑,這四門語言的能力,是她求學、求職時個人背景的一大亮點,成為她永遠的知識財富和資本。
有位朋友對我說,你女兒除了漢語、英語都流利之外,還能同時學習兩門外語,不但學習效率高,也沒有在幾種語言中造成混亂,說明她具有一般孩子無法相比的、超乎尋常的語言天賦。
以前,我對這種看法抱持基本認同的態度。對於因為我一時異想天開,在有語言“天賦”的女兒身上實驗成功而頗感洋洋得意。
後來,我研究了神經生理學和行為心理學的有關文獻,才知道這種語言“天賦”,即多語言的能力並不是少數人獨有的,而是“天生”於許許多多人,是人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只是還沒有被廣泛認識,也沒有多少人去認真開發這種人類普遍存在的外語或多語種的潛能。我當年在女兒身上實驗成功,不是她有什麼特別的“天賦”,而是人人都有這個潛能。
美國得州大學休斯敦醫療中心具有全世界最有影響的語言研究專家和設施,該中心的西蒙斯等科學家使用探測大腦神經活動的腦磁圖,研究兩種語言在人的大腦中的活動情況,從科學的角度解釋了“人人都有多語言天賦”。他們在美國《神經外科》雜誌上發表了有關雙語腦神經活動的論文,實驗物件包括各年齡層的人。在實驗過程中,讓實驗物件交替地聽、說英語和西班牙語。他們的測試表明:在聽、說不同語言時,實驗物件大腦皮層的不同區域分別被啟用,也就是說,英語和西班牙語分別使用人腦的不同區域。
他們的發現非常有意義。我推想,這個研究結論也許可以說明,為什麼雙語和多語種可以同時學習,並且可以同時存在於一個人的大腦而不至於造成混亂——因為他們使用大腦的不同部位。
我寧可相信這個研究結論以及這個推論,而不願相信沒有科學根據的關於女兒具有語言天分的說法。這個科學的研究結論具有很大的意義,它可能徹底地顛覆以往傳統的外語教育思想,使外語教育走入一個新的認知階段:外語教育也許可以從小與母語學習同時開始,多語種學習並非只是具有語言“天賦”的人的專利。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國際化的趨勢,大量外企和涉外工作機會湧進中國,海外對中國人才的渴求以及企業、國家對外派人員的大量需求,具有高水平的外語能力成為參與競爭的基本條件,也成為人們收入提高以後日益普及的留學教育的基本條件,而且必將水漲船高。是否具備高水平的外語能力,註定成為求學求職中的高樓、平地之分,是爭奪教育機會和優越工作機會的先決條件。
著名語言學家本傑明·沃夫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提出了語言決定論的假想,就是著名的沃夫假說——“語言本身決定人的基本思維”,他認為個人的語言決定了其對世界的認識。那種認為外語或語言只是工具的看法是陳腐過時的。在中國,如果對老一代人來說,外語曾經只是工具,對新一代人來說,外語還應該過渡到文化的層面,是面向國際化的必要條件,而不僅僅是工具而已。
不僅如此,學習一種語言的同時還學習了一種文化和一種思維。在中國,目前的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