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3 / 4)

小說:幽谷百合 作者:古詩樂

風流豔遇的也都是些下等女人,這不僅危害了他的生命,而且葬送了他的前程;他把那些豔遇深深埋藏在心底,惟獨被我發現了。經過十二個春秋的悲慘生活,他的目光開始移向法蘭西;由於拿破崙頒發了赦令,他可以重返家園了。他一路跋涉,千辛萬苦,在一個晴朗的傍晚渡過萊茵河時,望見了斯特拉斯堡的鐘樓,激動得險些昏倒。他向我講述當時的情況:“我叫起來:法蘭西!法蘭西!可見到法蘭西啦!就像一個孩子受了傷,高聲叫:媽媽!”他未出世時家財萬貫,回國時卻一貧如洗;他本來有指揮一個團或者治理國家的才能,回國時卻無職無權,前途暗淡;他生來身強體壯,回國時卻心力交瘁,病弱不堪。在人與事發生了鉅變的國度裡,他既無學識,當然也毫無威望,眼睜睜喪失了一切,甚至連身體和精神都垮了。他深感沒有財產,難以支撐門第。他的不可動搖的觀點、在孔代軍中的經歷、他的感憤憂傷、種種回憶,以及垮了的身體,使他浮躁易怒;在法蘭西這樣戲謔成風的國度裡,伯爵這種性格是必定要吃苦頭的。且說他走到曼恩,已經半死不活。也許是內戰的緣故,革命政府偶爾疏忽,沒有拍賣那裡的一座大莊園。伯戶稱說是他自己的產業,才算給伯爵保留下來。勒農庫家族住在吉弗裡,他們的古堡與這座莊園毗鄰;德·勒農庫公爵得知德·莫爾索伯爵迴歸故里,便去請他暫時住在吉弗裡,以便從容修繕一所住宅。勒農庫府上人慷慨好客,伯爵一住就是幾個月,身體漸漸復原;不過,在這最初的修養期間,他極力掩飾內心的苦痛。勒農庫一家喪失了鉅萬家資;從門第來看,德·莫爾索先生同他們女兒還算般配。嫁給一個三十五歲又老又病的男子,德·勒農庫小姐非但不反對,反而顯得挺滿意;因為婚後,她就能同她姨母一起生活了。她姨母又是她的養母,即德·布拉蒙.紹弗裡親王之妹,德·韋納伊公爵夫人。

①孔代親王,即路易·約瑟夫·德·波旁(1736—1818),曾於1792年組織保王軍,同共和軍作戰,1801年潰散。

②埃斯特哈澤(1765—1833),匈牙利將軍、外交官,擁有奧地利帝國境內最豐饒的地產。

德·韋納伊公爵夫人是德·波旁公爵夫人的摯友,參加了一個神聖會門。那個會門的靈魂聖馬丁①先生生於都蘭,人稱“無名的哲學家”;他的信徒修德養性,遵奉神秘主義的天啟論派②的高深思辨哲學。這種理論能提供開啟神聖世界大門的鑰匙,它以人走向齊天洪福的演變來解釋人生,要把人的職責從合法的泯滅中解救出來,用教友會的永不枯竭的溫情來安撫人生的苦難,同時教導人鄙視苦難,要以慈母般的感情對待我們要送上天堂的天使。這是一種給人以希望的禁慾主義。勤於祈禱,以純潔之愛愛人,便是這種信念的要義,它源於脫離羅馬教會的天主教義,而回到教會創立之初的基督主義。然而,德·勒農庫小姐始終留在教廷派教會中,她姨母也一直忠於教會。大革命時期,德·韋納伊公爵夫人飽受苦難,到了晚年越發虔誠,不斷往她掌上明珠的心靈裡傾注聖愛的光照和內心喜悅的聖油,這裡引的是聖馬丁的原話。這位性情平和的賢達,從前常去看望德·韋納伊夫人。姨母仙逝之後,伯爵夫人也在葫蘆鍾堡多次接待他。聖馬丁最後幾卷著作在圖爾的勒圖爾米印書館印刷,他就在葫蘆鍾堡監督出書事宜。同歷盡人世滄桑的老婦人一樣,德·韋納伊夫人深明事理,把葫蘆鍾堡給了新娘子,好讓她有個家。老人心地慈悲,好事總是做到底,她把整座古堡給了外甥女,自己只留一間臥室,就在她從前住的、後來給伯爵夫人用的房間上面。不久她便辭世了;剛辦完喜事,又辦喪事,這給葫蘆鍾堡罩上了一種無法消除的憂傷氣氛,也給新娘迷信的心靈添了一層難以排遣的哀愁。剛到都蘭安家的那些日子,對伯爵夫人來說,即使算不上幸福,也是她生活中舒心的一段時間。

①聖馬丁(1743——1803),他的處女作《論謬誤與真理》署名“無名的哲學家”。

②天啟論派,基督教神秘主義派別,自稱獲得上帝特別光照啟示,於1776年由韋斯豪普特創立,主張推翻教會和國家的一切權力,後因遭禁而成為秘密派別。

德·莫爾索先生結束了異國漂泊的生活,依稀望見了比較安生的前景,覺得心滿意足,心靈的創傷也似乎漸漸平復了。這個山谷的氣息沁人心脾,他呼吸暢快,對未來存有美好的憧憬。家業大計,不得不考慮。他全力籌劃經營農業,開始嚐到了一些樂趣。但是,雅克的出世,對他是一次嚴重打擊,毀了他的現在與將來。醫生斷定嬰兒難以成活。伯爵向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