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2 / 4)

的生存,不顧世俗道義也無可非議。

沒有人能懷疑福澤諭吉的拳拳愛國心,1834年出生的他,對日本被列強欺凌慘況沉痛萬分。他憤怒於列強的蠻橫,認為日本雖然弱小,但也擁有著和西方列強一樣的國家權益,他還在《文明論概略》中大力號召日本人保衛國體,伸張國權。

愛國之情越強烈,保衛國體之心便越堅定,伸張國權的力量也就越大。他認為愛國的方法有很多,且越多越好,不必為道德正義拘泥。人間世事變幻莫測,歷史大變革中的人間世事更是如此,福澤諭吉曾感慨道:“昨天惱火之事,今天就變成可喜之事,去年欣喜之事,今年便成為憂慮之事,得意的變作擔心,樂園變作苦境,仇人可以成為朋友,外人也可以成為兄弟,為了相同的目標,同甘共苦。”維新後的日本有各種各樣的可能,它今日的強大不能保證日後不受欺辱,若因國家利益所需,變昨日的敵人為今天的友人也未嘗不可。

日本向西方學習走上了富強的道路,又向西方學習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眼看著西方列強憑藉著武力上的絕對優勢,收穫鉅額財富,日本怦然心動。那個曾經在《勸學篇》裡怒斥西方國家侵犯弱小行為,高呼“日本也有和西方國家同樣權益”的福澤諭吉,忘記了亞洲的其他國家也有不容侵犯的國家權益。

“國際交往中只有兩條道理:要麼消滅別人,要麼為他人所滅”,曾經受侵略的一方,漸漸萌生了侵略他人的野心。雖然起初,福澤諭吉號召日本人團結一致,齊心對外不過是為在這紛亂時代中求得自保,但隨著日本國力的強大,福澤的這一主張愈發向侵略靠攏。

。 最好的txt下載網

三、脫亞入歐,大國心態的膨脹(2)

日本一直生活在中國的光環之下,雖然也有對外擴張的舉動和野心,但卻從沒敢動侵略中國的念頭,最多偶爾滋擾中國的沿海城市。然而時移事異,鴉片戰爭後,中國便成了列強們瓜分蠶食的要地,和中國隔海相望的日本終於按捺不住。或許在那時的福澤諭吉看來,中國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各國都忙著從中國身上榨取油水,“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和中國如此接近的日本怎能放過這大好機會?福澤諭吉對民族的自信逐漸演化成自大,自大又變成侵略的決心。

福澤諭吉在《通俗國權論》中稱日本是亞洲最先步入近代文明的國家,東洋諸國的文明中心,是亞洲和西洋國家抗衡的最重要力量,日本要擔負起“保護”亞洲的責任,伸張國權。既然“百卷國際公法不如數門大炮,幾冊和親條約不如一筐彈藥”,對外戰爭當然成了伸張日本國權的首選方式。可日本人也清楚地知道,此時的自己尚沒有力量和西方列強開戰。因此,戰爭的目標就鎖定在中國和朝鮮身上。

雖然福澤諭吉本人認為愛國可以不分是非,也可以影響許多日本人不分是非地愛國,但在侵略之前,為侵略正名,將自己打扮成“正義之師”,卻依舊是必須為之的工作。在《通俗國權論》裡,福澤諭吉將日本美化成傳播文明之火的使者,告訴人們日本和那些蹂躪中國的西方列強不同,日本不是要侵略中國、朝鮮,而是要幫助這兩個國家進入近代文明。而武力,只是督促這兩國進步的不得已手段。為了宣揚這種被美化了的侵略觀,福澤諭吉筆耕不輟,定期在報紙上發表文章,評點時事,展望將來。

其實早在明治政府成立初年,日本就有大臣提出侵略朝鮮的計劃,但這一計劃很快遭到了正致力於推動國內變法的明治政府的否定。但僅在10多年後,政府對待朝鮮的態度就有了極大的變化,這一方面由於日本國內矛盾層出不窮,而對外戰爭正是凝聚民心、轉移內部矛盾視線的最有效手段。另一方面也由於俄、英等國加快了對日本週邊國家爭奪的進度。

日本不想坐以待斃,不甘靜觀西方人在自家周邊肆意而為,於是便於1875年9月進軍朝鮮,一舉侵佔了江華島。西方列強雖強調彼此之間是夥伴關係,但也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因此對日本的侵略之舉並沒有過多阻撓。譬如對美國來說,日本比俄國更容易控制,日本對朝鮮的侵略剛好可以遏制住俄國的勢力。讓美國沒有料到的是,日本的野心不只是朝鮮,侵朝不過是其向中國進軍的前提。1876年,日本以當年被迫和美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為藍本,強迫朝鮮方面簽訂了《江華條約》。

福澤諭吉的《通俗國權論》寫於1878年,剛好是日本發動侵朝戰爭的3年之後,它美化了日本的侵略行徑,也反映了日本迅速膨脹起的野心。

有侵略的地方,就有反抗。1882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