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2 / 4)

小說:小人 作者:懷疑一切

”思想上的價值。此其二。西漢的易學:田何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梁)丁寬、(齊)服生,四人皆著《易傳》數篇,但後世已散佚。其次,自'東武'王同子中一系,再傳楊何,字元敬。元敬傳京房。房傳梁丘賀。賀傳子臨。臨傳王駿·丁寬一系,又再傳田王孫,王孫傳施,傳張禹,禹傳彭宣。以上都是著名專長易學學者的傳承。至於陰陽·納甲·卦氣等易學,自田何到丁寬之後,又另有一系。主陰陽、卦氣之說的,由王孫孟喜。喜再傳焦贛,字延壽。著有《易林》一書,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徑。又另一京房,承傳焦延壽的易學,著有《京房易傳》一書,開啟象數易學的陰陽“納甲”之門。東漢與後漢的易學:西漢的易學,到了東漢時期,其間的傳承似乎已經散失不備。因此象數之學與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後漢的易學,傳承的系統更不分明。此時的著名易學大家,便有馬融·鄭玄·荀爽·劉表·虞翻·陸績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其中以荀爽的易學,曾經有後人採集當時的九家易學合成一編的論友誼賽,故在後世研究易學中,經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詞,就是對此而言。鄭玄的易學,開始是學京房的象數。後來才舍離京學,專學費直之說,以孔子《易傳》來解說易學。漢末的易學,大概都跟著荀爽,虞翻的亦步亦趨,愈來愈加沒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起來另闢蹊徑,專從老、莊玄學的思想而解說《易經》。最為遺憾的,後世的易學,大體上又一直跟著王輔嗣的腳跟在轉,不能上窮碧落,下極黃泉,直迭羲皇之室。

編輯本段易學精神

唐、宋以後的易學研究,應該說又建立了另一三易”之說。這個新的“三易”觀念,也是說明秦、漢以後以至現代的易學內涵“理、象、數”的三個要點。如果用現代的觀念來說,“理”便是類似於哲學思想的範圍,它是探討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變、所變與不變之原理。“象”是從現實世界萬有現象中尋求其變化的原則。“數”是由現象界中形下的數理,演繹推詳它的變化過程,由引而知人事與萬物的前因與後果。反之,也可由數理的歸納方法,瞭解形而上的原始之本能。再來綜合這三種內涵的意義,便可知“《易》理”之學,是屬於哲學性的。“象”、“數”之學,是屬於科學性的。總而言之,完整的易學,它必須要由“象”、“數”科學的基礎而到達哲學的最高境界。它並非屬於純粹的思想哲學,只憑心、意識的思惟觀念,便來類比推斷一切事物的。宇宙永珍,變化莫測。人生際遇,動止紛紜。綜羅易學“理、象、數”的明辯。《禮記·五經解》中,提到易學的宗旨,便說:“潔靜精微,《易》之教也。”所謂“潔靜”的內涵,同時具有科學性周密明辯的作用。但在明辯理性之間,倘使不從沉潛靜定的涵養而進入易學的境界,稍一走向偏鋒,便會流入歧途,自落魔障。故《經解》中,又說到易學的偏失,很可能會“使人也賊”。他獨闢蹊徑的研究出:“由乾、坤兩卦開始,錯綜重疊,旁通漫衍,初從八卦而演變為六十四卦。循此再加演繹,層層推廣,便多至無數,大至無窮,盡“精微”之至。如果歸納卦爻內在的互動作用,便可瞭解六十四卦的內容,只有專長·坤·復·睽·家人·歸妹·漸·姤·?·解·蹇·頤·大過·未濟·既濟等十六卦象,在六十四卦的內在互動中這十六卦象,每卦都出現四次。再由此十六卦而求其內在互動的作用,便只有乾、坤、既、濟、未濟四卦,每卦各出現十六次。復由此類推,就可了知在此天地之間,除了乾、坤、坎、離代表陰陽的無本功能以外,凡宇宙以外的特理或人事,無論如何千變萬化,它的吉凶觀念價值的構成,唯有'既濟·未濟'兩個對待的現象而已。由此而精思入神,便可瞭解一晝未分以前,陰陽未動之初的至善真如之境界,可以完全體認大《易》'潔靜精微'的精神,就能把;③。旁邊的三點是從雲縫裡透射下來的陽光。也可以說是表示多雲的'多',因為古人以'三為數之眾,九為數之極。'是故,'易'字的原義是'乍晴乍陰'之意。甲骨卜辭裡常有'易日'·'不其易日'。'易日'是'好天氣','不其易日'就是'天氣不好'了。'易'由其本義'乍晴乍陰',後又引申出'變換''交換'·'更易'·'交易'等義。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體,是以甲骨文中的形體為基形發展過來的。半邊的太陽·散射的陽光都沒有變,只是把蔽日的浮雲的長弧線·變為先向左拐·後向右彎的弧線罷了。而太陽裡像'鳥的眼睛'的那一點,其實就是我們所見的日中的'黑子'。'此形乍看也像飛鳥之形,這也就是認為《易經》中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