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外傳來了魏國樑惠王招賢納士的訊息,孟子便毅然離開了滕國,去了魏國。孟子來到了魏國大梁。梁惠王一見到孟子,就迫不及待地問:“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大概有什麼法子對我們魏國有利吧!”
孟子聽到梁惠王劈頭就問利,很不高興,馬上針鋒相對地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講仁義就行了。
假使大王總想著怎樣使我國有利,大夫總想著怎樣使我家有利,士人和百姓也總想著怎樣使自己有利,這樣全國上下都互相爭利,國家就危險了。”孟子的一番話令梁惠王無言以對。
孟子認為仁政是最好的強國之道,他反覆向梁惠王宣傳,希望透過樑惠王實現自己的仁政理想,但梁惠王卻一心只想用戰爭手段向齊國、秦國報仇雪恨,收復失地。
孟子在魏國雖然一直受到禮遇,但他的主張並沒有被梁惠王採納。兩年後,梁惠王去世了,梁襄王即位,孟子認為他是個沒有作為的人,便離開魏國重返齊國。
初到齊國,孟子對在齊國實行仁政充滿了信心,他對剛即位的齊宣王寄託了很大的希望。一天,齊宣王和孟子在宮中閒聊,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和晉文公他們的事情,先生可曾聽說過?”
孟子冷冷地回答:“我是孔子的信徒,從不稱頌齊桓、晉文霸道的事。如果你一定要談一談,那麼,就談談如何統治天下吧!”
齊宣王說:“也好。先生就給我談談怎樣才能統治天下吧!”孟子點點頭,回答說:“安撫百姓才能統治天下。”齊宣王問:“像我這樣的人,可以安撫百姓嗎?”孟子馬上回答:“可以。”
齊宣王好奇地問:“你從哪裡知道我可以呢?”孟子於是從分析齊宣王不忍堂前祭祀的牛被殺,而改以羊代替是仁愛心的表現入手,把齊宣王的興趣引導到關於仁政的討論。
齊宣王完全被孟子的高論所折服,他說:“我個人思想混亂,不能達到你所說的境界。希望先生輔助我,明明白白地教導我。我雖不聰明,也願意試一試。”
齊宣王拜孟子做了齊國的客卿,參與議論朝政,當話題講到王天下的道理,他還有興趣聽,而當講到仁政的具體措施和反對兼併戰爭,他就毫無興趣了。
公元前314年,齊宣王趁燕王讓位給相國子之之際,派兵攻燕滅了子之。伐燕之前,齊宣王曾徵求過孟子的意見,孟子支援出兵進行一場仁義之戰。
平息燕亂後,孟子本以為齊王會安撫百姓及為燕人選置明君後就撤兵,誰知齊王不但不撤兵,還對燕人大施###。至此,孟子對齊宣王的最後一線希望也徹底破滅了,他辭了卿位,回到家鄉,教課講學,著書立說,為後代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結果導向而非過程導向(3)
鄒忌諫齊王
齊威王即位9年,從不上朝,不問國事,齊國一片混亂,韓、趙、魏、魯等國見機紛紛攻打齊國。邊關告急文書如雪片般飛傳到國都。齊王仍不聞不問,照常吃喝玩樂。大臣不斷進諫,齊王於是下令,凡是來進諫的人,一律不準入宮。
這時,有一琴師鄒忌,求見齊威王獻上琴藝,齊王大為高興,立即召見。鄒忌在條几上輕輕放下琴,然後端坐在琴前,他先熟練地調好弦,定完音,就把雙手放在琴絃上,做出撫琴的架勢。齊王呷了口酒,閉起了雙眼準備聽琴,可是久久聽不到琴聲。
齊王睜開眼看見鄒忌仍擺著彈琴的模樣,大為奇怪,問:“聽說先生很善於彈琴,可是為什麼撫琴不彈呢?”鄒忌說:“我不光會彈琴,還懂琴的製作,精通彈琴的道理。大王是否想聽聽?”齊王有了興趣,對鄒忌說:“寡人只聽過別人彈琴,卻從沒聽過什麼彈琴的道理,不妨說來聽聽。”鄒忌於是娓娓道出了一番彈琴與治國的道理。
齊王聽著聽著有些不厭煩了,說:“先生的琴理講得很好,但寡人還是想見識一下你彈琴的真本領,請彈一支曲子吧!”鄒忌看著大王,慢吞吞地說:“我是個琴師,彈琴是我的本行,現在我撫琴不彈,大王你不高興了吧?大王你的職責是管理國家,應該以國事為重,如今大王不理國事,與琴師撫琴不彈有什麼兩樣?我不彈琴,大王不高興;大王撫著齊國這部大琴,9年來不彈一曲,恐怕齊國的老百姓也不高興吧?”
一席話,說得齊王滿面羞愧。齊王誠懇地對鄒忌說:“我明白了,請先生幫我一起彈奏齊國這張大琴吧!”
第二天,齊威王請鄒忌進宮談論國事。鄒忌提出了一整套治國安邦的措施,例如:重用賢能,明辨是非,責罰嚴明,訓練一支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