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的相印,總管六國軍民。蘇秦衣錦還鄉,氣派空前,回家後,他拿出許多錢賜給他的親戚朋友,凡當初幫助過他的人,都以十倍百倍的金錢償還。
結果導向而非過程導向(1)
第三個可以讓你求見高層顧客的理由,是你可以幫助他達成結果。
結果是各項重大事實中,為高層顧客所最重視的,因為所有的高層顧客都必須為結果負責。有些人要對股東負責,有些人要對董事會負責,有些人則要對董事長或總經理負責——幾乎所有的高層顧客都必須對有權監督他的人負責,並非如一般人所想,貴為高層就可以專斷獨行、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他還是得為他所做決策的結果負起責任。
所以,你如果能在結果達成上助他一臂之力,他沒有理由不見你。除非,你所提供的事實只跟過程有關,並不能保證對結果達成有幫助,高層顧客考慮到時間的價值性、效果性和效率性,自然沒有必要見你。
有一回,我陪著董事長去位於基隆路(臺北市)的統一集團企業總部拜訪高畫質愿先生。等到明白我們的來意是想對統一企業計算機化而求教於他,他清楚地告訴我們,這事該找統一企業總經理林蒼生先生,他自己只負責統一集團5年後的發展,五年內的事,他通通交給集團各企業的總經理負責,接下來,他就跟我們談長期有什麼合作的機會。
統一集團能在高先生的領導下,不到10年光景,便從年營業額25億臺幣,快速成長到突破750億臺幣,更能從傳統制造業,發展到橫跨物流業、配銷業、金融業、保險業、休閒業、電子業以及生化科技業的綜合性企業集團,實在是和這種對結果層層分別負責的做法,有密切的關係。
由此可知,你所拜訪的高層顧客,並不是對任何結果都要負責,因而,要去拜會之前,要先搞清楚,什麼樣的結果是他所關心和重視的。千萬不能抱著只要見到面就好,一回生,兩回熟,有了“關係”就好辦的想法。
如果你只想到自己,只想藉著和高層顧客的見面達成你自己的目標,忽略瞭如何幫助他達成結果,勢必會讓你的拜訪,顯得缺乏“貢獻”和不夠“價值”,試想,還會有下回的拜訪機會嗎?如果換成你是那位被拜訪的高層顧客,你會渴望再次接見這位只求見面“過程”而不注重你的會面“結果”的到訪者嗎?
眾所周知,孟子是一位聖人,他的《孟子》七篇,為後代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不過,他在遊說各國君王時,有時也未免太注重“過程”和自己的仁政理想,對各國君王欲達成的“結果”,根本不贊同,甚至於不屑,更不用說有所幫忙了。所以,孟子不被各國君王重用,是有其道理的。
我並非主張媚主求榮之輩,也不贊成為達目地不擇手段,不過,拜訪高層顧客時,表達的技巧和體諒寬容是要講究的。在下面孟軻遊說列國的故事之後,我又附上一則鄒忌諫齊王的故事,供你做一比較,這兩人一前一後都見了齊威王,結果齊王重用鄒忌而成就霸業,卻拒絕了孟子,道理何在呢?請讀完這兩則故事後,再細細體會吧!
孟軻遊說列國
齊威王在任時,孟軻第一次來到齊國。他打算透過這個重視人才的君王實現自己的理想,但齊威王對孟子的主張絲毫不感興趣,他一心所想的就是爭霸中原,稱雄天下。孟軻決定離開齊國,齊威王贈送給他100鎰黃金,表示對士人的尊重和友好。孟軻正眼也不瞧一下,拂袖而去。
孟子離開齊國,來到宋國。宋王對孟子表示有實行仁政的願望,但他手下的大臣們卻不完全按孟子的主張辦。一天,宋國的大夫戴盈之對孟子說:“你主張徵收農業稅十分之一,去掉市場的關卡稅和商務稅,今年恐怕還辦不到,是否讓我先把稅收減輕一些,等到明年再廢除,你看怎樣?” 。 想看書來
結果導向而非過程導向(2)
孟軻聽了這話十分惱火地說:“現在有個人每天偷鄰居的雞,有人對他說:‘這不是君子應該乾的事。’偷雞的傢伙卻說:‘請允許我減少一些,一個月只偷一隻,等到明年我就再也不偷了。’如果知道那樣做不合乎禮儀,就應該趕快停止,為什麼要等到明年呢?”孟軻認為宋王對實行仁政缺乏誠意,他又離開了宋國,去了滕國。
滕文公待孟子如上賓,事無鉅細都要請教他。孟子的許多重要思想都是在滕國期間發表的。孟子幫滕文公在滕國實行了仁政,但滕國只是個小國,而孟子的目的是要把仁政推行於整個天下,光靠滕國的力量是辦不到的。
正在孟子為此苦惱之際,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