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3 / 4)

小說:佛是一棵樹 作者:敏兒不覺

的罐子,而且是那種很普通的瓦罐。結束四十九天的冥想之後,最終如願產生了一個利益眾生的法門,這就是最初的佛法,四聖諦。

佛陀成道以後,從鹿野苑初轉###到娑羅樹林涅槃,佛陀四十五年所講的教法,事實上都是基於四聖諦的基本原理髮展出來的。

四聖諦,他是所有佛法的核心,就像任何企業都需要一種精神一樣,這就是佛教的精髓所在。

按照中國的文字結構解析,諦這個字,是由“言”和“帝”兩部分構成,世俗點理解,既然是皇帝說的話,自然無人能夠抗辯。所以這四個聖諦,不是用來爭論的,這種智慧是需要用你的生命去慢慢體會的。

第一個聖諦——苦諦:

你我沒有必要逃避這個詞。儘管對苦的感受不盡相同,但是從某種程度上理解,我們所有的人都在受苦。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我們的身心經常很容易產生各種不適。我們必須能夠看出並且承認這種痛苦的存在,然後去體會它。

我們要知道苦猶如病,應該遍知,這是世間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轉。我們要面對所有的病,才能醫治它。

第二個聖諦——集諦:

它是苦的起因、根源、本性,或產生。我們在體味了各種痛苦之後,還要深入地觀照它,才能清楚地看見,它是如何產生的。我們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將之斷除。這是世間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轉,但是它指出我們生死流轉的原因。

第三個聖諦——滅諦:

佛陀教給我們如何去辨識出各種苦痛的存在,同樣,他也教給我們滅除苦痛的方法:如何透過避免做使我們痛苦的事情來停止製造痛苦。如果沒有滅苦的可能性,那麼,佛法的存在又有何意義呢?因此第三諦告訴我們,轉化與救療,是絕對可能,更是勢在必行的。

第四個聖諦——道諦:

道,即是道路。這條離苦的道路能夠引導我們避免我們從事各種痛苦的事情。這是我們最需要的道路。

就像現在很流行的自助遊,你必須真正的去過那個地方,才會有收穫,否則只能一次次的,用帶有點羨慕帶有點嫉妒的神情去消化別人咀嚼過的饅頭。

也許你在疑惑四聖諦與企業精神的關係,其實任何企業都和人類一樣,都是有生命的,既然這些智慧揭示了生命的真諦,既然每一家企業都是由人構成的,我們沒有理由,不試著去感悟一些,感動一點,哪怕只是一個轉瞬即逝的片刻。

臺灣的企管界,一直很流傳一種觀點,如果把你個人比喻成一家企業,你該如何經營你的公司?

生意難免會有虧有賺,生命卻是誰也賠不起的買賣。

。。

模組二:苦諦……在工作中享受人生(1)

請不要排斥這個概念,或許你從未發現苦和享受能扯上什麼關係。

這麼多年的成長經驗告訴我們,痛苦或者苦難是用來承受的,我們需要的享受,是歡樂。雖然承受和享受只差一個字,但是五千年來博大精深的漢語言文化,造成這兩個詞的概念卻是天壤之別。歡樂是我們主動追求的,就像常常能令你懷舊的初戀,那種略帶些青澀的甜蜜滋味,那片此情可待的情懷。不過滋生享受的愉悅似乎總是短暫的,或許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在某個慵懶的午後,利用一杯卡布吉諾的香味,去追憶那似水的年華。

是生命都要慢慢的成長,同時,這也是種緩緩的枯萎。

所以我們要學會告別初戀,告別曾經的種種,告別或令你喜歡,或令你生厭的人,無論他們在你的生命中曾經佔據多麼重要的位置。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這就是苦諦的核心——愛離別之苦。

除此之外,佛陀按照苦的表象闡述了另外七種無常難忍之痛,即出生的苦、衰老的苦、疾病的苦、死亡的苦、怨憎之苦、求不得苦和五蘊熾盛之苦(身心變化不自在的苦)。再加上愛別離,便是人類從出生到死亡,無論貧富貴賤,永遠無法逃脫的“世間八難”。

如果不是故作瀟灑地迴避,而稍微用心琢磨一下,你就不難發現從年幼到現在,我們一直都在經歷一種有起有伏,遍佈各種挫折與困擾的人生中。我們的生活被各種問題、痛苦、悲慘、誘惑所圍繞。不管今後的科學發展到何等的昌明,生命終究都會隨著死亡而結束,之後永遠都不會確定死亡會將我們帶往何處。

其實人生就像是乘車在旅行,一旦踏上這趟車,自然就會被窗外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