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2 / 4)

小說:佛是一棵樹 作者:敏兒不覺

,向村民乞討一塊布當作衣服,村民們都知道他是虔誠的修道者,於是毫不猶豫地送給他一塊布,當作換洗用的衣服。

當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後,他發覺自己居住的茅屋裡面有一隻老鼠,常常會在他專心打坐的時候來咬他那件準備換洗的衣服,他早就發誓一生遵守不殺生的戒律,因此他不願意去傷害那隻老鼠,但是他又沒有辦法趕走那隻老鼠,所以他只好回到村莊中,向村民要一隻貓來飼養。

得到了一隻貓之後,他又想到了——“貓要吃什麼呢?我並不想讓貓去吃老鼠,但總不能讓它跟我一樣只吃一些水果與野菜吧!”於是他再次下山向村民要了一隻乳牛,這樣子那隻貓就可以靠牛奶維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以後,他發覺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時間來照顧那隻母牛。於是就他又回到村莊中。最後他找到了一個可憐的流浪漢,於是就將這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帶到山中,幫他照顧乳牛。

那個流浪漢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跟修道者抱怨說:“我跟你不一樣,我需要一個太太,我要有正常的家庭生活。”

模組四:人為財死,鳥為食亡(3)

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強迫別人一定要跟他一樣,過著禁慾苦行的生活,於是……

這個故事就這樣繼續演變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後來,也許是半年以後,也許是一年以後,整個村莊都搬到山上去了。

慾望就像是一條帶有魔法的鎖鏈,一個牽著一個,永遠都不能滿足。

現實在教育我們,財富是生活自由的保障,似乎有了錢就可以隨心所欲地生活。不過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擁有的財富越多,卻越不自由。這不是對鬱郁不得志者的自我安慰。因為慾望是在被逐漸激發出來的,擁有的越多,期待和牽掛也就越多。曾幾何時,萬元戶就是富裕生活的標準,可多少萬元戶因此滿足了呢?有了一萬,就會想著十萬,然後是百萬、千萬。往往是錢越多就感覺缺得越多。生活不停地圍繞這個軸心運轉,從而忘卻了人生的根本。

有個比喻說,假如把財富、事業、榮譽、地位都比作0的話,健康就是前面的那個1,否則,即使擁有再多,也還是等於0。但我們常常意識不到這一簡單的道理,為了掙錢毫不顧及身體。結果“年輕時以健康換金錢,年老時以金錢買健康”。莫非,健康也是金錢可以買來的麼?也許金錢可以換來最新的藥品,換來精細的護理,換來最好的醫療,但誰都不能保障我們的健康。

不僅這些,不但我們為獲取財富使健康遭受的損失是金錢無法彌補的,而且我們為謀取私利而使心理遭受的傷害更難以癒合。慾望是無限的,財富卻是有限的。我們為儘可能多地佔有財富,不僅直接或間接地侵佔了他人利益,也使自己滋長了重重煩惱。這些內在的傷害或許不會在短時間內顯現出來,但它的影響卻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反而會源遠流長。

要想致富,我們必須對財富和慾望有正確的認識。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懂得合法求財、合理使用;才能從容地駕御它,而不是被它左右。

要想發財,我們必須成為財富真正的主人。

有一天,一個切羅基族(北美易洛魁人的一支)老人告訴他的孫子,他心裡一直在進行著一場搏鬥。他說,他心裡有兩隻狼在搏鬥:

一隻是邪惡的狼,充滿憤怒、嫉妒、悲傷、遺憾、貪婪、自大、自憐、負罪感、怨恨、自卑、傲慢,自私。

另一隻狼是善良的狼,充滿喜悅、和平、愛、希望、寧靜、謙卑、善意、仁慈、同情、慷慨、真誠和信念。

孫子想了一會兒,接著問他爺爺:“那到底哪一隻狼贏了呢?”

切羅基老人淡淡地回答道:“我餵養的那一隻。”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模組一:最初的佛法

2586年前的農曆十二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得佛果的成道日。然而在經過短暫的喜悅之後,佛陀卻陷入了另一種困惑。他很清楚地明白,自己歷經六年苦難所得的收穫,如此深邃的空性智慧,這麼深奧的菩提教法,是眾生不可能瞭解的。正如佛偈所說:“所證無人解,為誰而宣說。”

在成佛之後的七個星期裡,佛陀一直沉默不言,並沒有馬上將心中的佛法教誨眾生,卻在深深地思索,如何用最簡單的道理,向世俗凡人闡述生命的真諦。已經放下自在的佛陀不得不再去尋找語言文字,與眾生分享他的智慧。他已經有了水,但是他需要一個盛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