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迷戀。不過風景雖然美麗誘人,可惜你卻不能一覽無餘。倘若你鍾情於右邊窗外高山的雄偉,那麼你就不得不放棄左邊窗外河流的逶迤;假如你神往左邊窗外森林的神秘,那麼你就得捨棄右邊窗外田野的浪漫。如果你想要左右兼顧,求得圓滿,只能在迷茫中蒼老,結束一段一無所獲的旅行。
人生如乘車,我們知道它的起點,也明白它有終點,卻始終無法預知沿途的經歷。於是,一路走來,上上下下的人很多,可是真正能一起陪我們從起點走到終點的人,或許根本就沒有。但是旅行,一直在繼續。
所以,我們愛離別。
可能是因為太直白地揭露了生命歷程的真相,或許是我們習慣了真實的謊言,世人眼裡,佛陀的教義總是被蒙上一層悲觀厭世的色彩。
然而佛陀早就開示,我們以為有一個獨立的我存在,是世間所有痛苦的根源之因。
能夠為自己和別人解脫痛苦,是佛教蘊含的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這才是佛法真正的核心思想,才是真實不虛的如來本意。
佛教的自力拯救不能簡單理解為只追求自我個人的解脫,只有心繫天下的聖者,才會“若一眾生未得度;我佛終宵有淚痕”。
與其他宗教相比,佛教有一個顯著特徵,就是承認人自身的偉大,從人本身去尋求真知,既沒有中國傳統道教的出世觀,也沒有基督教、###教的原罪說。正是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才使佛教幾千年來生生不息,菩提之花開遍全世界。
一般而言,宗教是相信和崇拜超人和超能力的控制力量,只有佛陀認為其本身只是人類的一員,他將他的覺悟、成就及造詣,完全歸功於人的努力與才智。人,而且只有人才能成佛,並且每個人都有成佛的潛能。因此佛教是一種“強調以人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