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走一步”的樣子。該疑問的不是張國榮為什麼要多走一步,而是為什麼這個社會如此容不下多走一步的人。
社會其實非常需要這樣的人,這就是為什麼選擇做自己的人總讓人覺得比失去自己的人更可愛。比如,《甄嬛傳》裡的安陵容,在她為了父親忍辱負重被皇帝當玩物沒有自我時,沒有人覺得她可愛;但在她看清楚了局勢,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為自己而活,以她弱小的力量自不量力地諷刺、挑戰皇帝權威時,這個人物在觀眾心裡變得可愛生動起來。
這就是現實。儘管大多數人喜歡能夠做自己的人,當他們超出一點點時,會得到敬佩。但當他們在做自己這件事上超出太多太多時,反而會被當成異類而讓人恐慌。
而一些有惡意的人,在看到張國榮多走一步時,他們喜不自勝,他們知道,撕毀他的機會來了!而那些有點喜歡他,卻又被他的多走一步嚇到的人,不敢公開支援他。瞧!這真是惡意凝視擺上檯面的最佳時機,於是惡魔在黑暗中獰笑。這就是張國榮在97公開後面臨的困局。
人生活在時代中,每一代人都會有每一代人的思想束縛。比別人多走半步時,會被同時代的人認為是先驅者;多走一步時,會被同時代的人認為是顛覆者,甚至是破壞者,但會被後時代的人認為是先驅者。97告白後的張國榮,就是被同時代認為是顛覆者,是破壞者。他受到了時代對破壞者的反撲。
對他的惡意凝視在還沒有一個平臺直接展現時,一切都像是平靜湖面下的暗湧,只待一個時機一場風暴來引發海底暗湧咆哮成海嘯、潮災。而這時機,源自《春光乍洩》。
5月17日,電影《春光乍洩》在第五十屆法國戛納電影節上映,這部利用了張國榮的電影讓王家衛獲得該屆戛納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5月30日,電影《春光乍洩》在香港上映,張國榮的處境越來越不好,對他的指指點點越來越多,但這時候還只是暗地裡的,還沒有擺上明面。就算是天皇巨星又如何,在97年年底金馬獎上他遭受的不公正對待,讓人唏噓不已。
12月12日,張國榮啟程前往臺灣,參加13日的第34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寧靜的湖面即將被打破。這一場頒獎禮,梁朝偉沒有到場。而張國榮完全想不到,在這個號稱民眾都彬彬有禮的臺灣,他將要受到極大的羞辱。
在頒獎典禮上,秦漢和劉若英一唱一和,毫無掩飾地譏諷張國榮性向。可笑的是,劉若英在2000年就拍攝了同型別題材,並宣稱每個人都有愛的權利。如果真有如此覺悟,又為何自相矛盾地在公開場合無端嘲弄張國榮。更過分的是,到了投票環節,金馬沒有一個評委把票投給張國榮,張國榮竟以零票慘敗。評委不投票的理由是他們認為張國榮是同.性戀演同`性戀屬於本色演出。真實荒唐至極!按照這個邏輯,所有異性戀的演員演出異性戀豈不也都是本色演出?都沒有資格拿獎?愚昧無知。
在秦漢和劉若英譏諷張國榮時,鏡頭也對準臺下張國榮,看來他們提前彩排得很順利,多方配合得非常好。一切的安排,他們都瞭如指掌,只有可憐的張國榮什麼都不知情,就被合謀架到火上烤。
在這黑暗的時刻,張國榮只能靜靜地坐在那裡,無處可去。
鏡頭貪婪地記錄一代巨星被公然羞辱的畫面,張國榮眼底的不解和悲傷偷偷地洩出。原本,金馬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電影界的專業程度,但此次主辦方卻組織了素質如此低下的頒獎人,直接敗壞了金馬獎專業度。
另外,評委也顯得非常不專業,竟然因張國榮公佈同.性戀情就否定了他為電影所做的努力,一票都沒有投給他。同樣的邏輯下,所有的異性戀演員演異性戀都不需要演技,那頒獎本身就毫無意義。如此業餘且毫無邏輯的說法居然也能在金馬獎上作為論點議論紛紛,可笑至極。
這屆金馬獎之後,張國榮再也沒有參加過金馬獎,儘管他們後來發話說只要張國榮參加就頒獎給他。
受此大辱後,張國榮內心的委屈可想而知。或許,在這時候,他深刻地明白了,做自己是需要相應的保護的,做自己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什麼是相應的保護?比如,一個人覺得“做自己”就是不用去上班受氣,那麼他的相應保護就是出生好家裡有足夠經濟支撐或者是他自己存夠了錢。同理,如果一個人的“做自己”是挑戰主流,那麼他的相應保護就是要有和主流對抗的力量。
也就是說,想要達到的“做自己”難度越高的話,防護就要越強,代價也會越高。張國榮並非故意挑戰主流,但他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