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一位對自由經濟鼓吹至此的學者似乎正在成為中國的關注之一,今天的一個不爭事實就是:自由、私有、市場,正在中國以新的面目產生。
當我們開始學會以一種客觀的態度和意識來看待自己和一個國家甚至世界時,一場文化的興盛就不會太遠了。在這個客觀的前提下,我們會發現許多過去從來沒有發現過的事物和自然賜予我們的寶藏。這些寶藏,人類在她的歷史上都紛紛從各個國家和民族中獲得了發現,中國的老子發現了,蘇格拉底也發現了,洛克發現了,米蘭。昆德拉也發現了,亞當。斯密發現了,弗裡德曼也發現了,而且,今天中國的政府也發現了。當然最為經典的就是托馬斯。傑弗遜,他在《獨立宣言》中寫下這樣的句子:人人生而平等,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
什麼時候,我們也會這樣快樂而且驕傲地向人類宣稱:中國也發現了另外一些“不言而喻”的道理呢?如果都是這樣的“不言而喻”,那麼,一個無需太多溝通和解釋就能成為人類的共同語言,而更為重要的則是:這將是人類共享和平與和諧的美好時代。漢朝,只是在遙遠的那一刻,開啟了這個時代追求的第一道大門。我想,這道門應該是足夠寬大的,甚至於,它可以拿來裝載我們足夠多的未來理想(假如我們保持這樣的一個理想的話)。
皇權獨尊與積弱(1)
Enter through the narrow gate; for the gate is wide and the road is
easy that leads to destruction; and there are many who take it。
For the gate is narrow and the road is hard that leads to life; and
there are few who find it。
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
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聖經。馬太福音》
1367年10月,已經掌握反元義軍實力的朱元璋,以大將徐達為徵虜將軍,派出25萬北伐,直取中原和元朝京師大都(北京)。這支隊伍的口號是“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求濟斯民”。到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北伐的勝利之中建立了大明國,即位皇帝,年號洪武,改大都為北平,這就是明太祖的成名開端。
這位再一次改變中國歷史的朱元璋,原是安徽鳳陽人,出生很貧苦。在中國曆代的開國皇帝中,他應當是個人際遇最為不堪的一位。朱元璋少年時江淮大旱,瘟疫流佈,他的家人皆因天災而亡故,可以說是孤苦伶仃,他無處可依,便去廟中做了和尚,後來又做了遊方僧,浪跡於各地,直到1352年紅巾軍起義的一年後,他投奔郭子興帳下做軍士,後作戰勇毅,被郭子興視為親信並提拔為大將,幾年後郭子興死,朱元璋便掌握了這支部隊。從那之後十年多時間,他以嚴明軍紀和屯田積糧以及韜光養晦的策略日漸長大,最後爆發,成為天下獨大。
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名叫朱升的儒者給朱元璋提供了生存與發展的核心策略,這個策略的九個字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其意就是建議朱元璋在其勢初成之時,要鞏固已有的地盤,發展生產並積蓄糧草,不急於示人稱霸。這道計策被朱元璋所採納,最後終於導致了他稱雄為帝。直到今天,這種韜略仍然暗合中國政治界與工商企業界一些人士的意識。
不過,以現在興起的《大國崛起》和大國意識來看,21世紀的中國發展之路似乎正在開始改變這種傳統的觀念。在全球一體化的世界裡,韜光養晦的東方模式正在被開誠佈公與和平崛起所替代,一個全球平等對話和坦誠相待的態度正成為中國在世介面前的全新姿態。在某種意義上,這是一個國家在世界共同發展的人類程序中一種主動與責任承擔的姿態表達(中國這種姿態改變中不排除會有一些以傳統觀念來猜測中國意圖的不同評價)。
從一個歷史的階段策略價值來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頗為符合其策略的產生背景。當時元朝與起義軍之間、起義軍的各部之間、元朝組織的地方地主武裝“義兵”與起義軍之間,存在著錯綜複雜的政治與軍事勢態,朱元璋的存在環境,如同進入了一個好萊塢式的叵測並且危機四伏的紛爭街區,是需要認清形勢並有效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