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的管理主張,而且這些主張似乎都是有道理的。這些特徵實則是由管理學自己的學科特徵決定的。
對學科屬性評價的一般框架包括兩個維度:認知維度與研究組織的社會維度,前者包括硬科學—軟科學(Hard…Soft)屬性(有無共享、主導性的理論正規化)和純科學—應用科學(Pure…Applied)屬性(研究“是什麼”還是“如何做”),後者包括收斂性—發散性(Convergent…Divergent)屬性(研究問題集中程度,學科內有沒有共享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和城市化—鄉村化(Urban…Rural)屬性(研究範圍分佈、研究者的交流狀況)。而管理學被公認為是傾向於軟科學、應用學科、發散學科、鄉村化學科特徵。也即理論中存在有許多不同視角的正規化,但缺乏具有主導、共享作用的正規化。理論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如何做”(本質屬性),研究問題分散,缺乏共享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研究範圍寬泛且隨時代而變化,研究者之間缺乏良好的交流。
那麼為什麼管理學表現出了與硬科學(如物理學)截然不同的特徵,我認為這是由管理的研究物件決定的。管理可普遍被描述為:在組織內同組織成員或透過組織成員有效完成任務或者達到既定目標的活動。從中可見,管理研究的物件既包括相對客觀、共性的組織、任務(目標),也包括現實中具有各自價值觀念、偏好、感情的個性人。因此,對應的管理研究同樣既包括追求對管理任務建模、最佳化的管理科學,也包括研究人、人群的行為科學。H。西蒙在《管理行為》一書中論述了事實與價值的區別,提出事實命題是關於客觀、現實世界的描述,價值命題是陳述人的偏好。前者存在對錯,是科學問題,可以用實證方法證明與現實是否相符。後者則不能用科學方法處理,只存在“應不應該”的問題,根據人的主觀偏好決定。而且這些不同性質的研究物件,與之相關的是不同的學科,如單純研究任務最佳化的數學、運籌學;與人、人群相關的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研究組織的基礎理論,如系統論、經濟學;使得管理學成為了運用其他相關學科知識和方法的異質性和片段性的領域。
虹橋書吧BOOK。
第22節:領導與管理(20)
因此關於管理學,只有瞭解它的學科定位和特徵,才會對一些問題豁然開朗。從學科的“軟硬”程度來看,管理學界一直把管理學定位於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李懷祖教授認為各學科遵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管理學、人文學科的科學化次序(降序)。可見管理學同時兼具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的特徵,關於管理學的一系列命題和概念由此滋生而來,如管理既是科學也是藝術等,見表1。
表1管理學的二維特徵
特徵自然科學特徵人文學科特徵科學性科學藝術研究命題性質事實命題價值命題理論適應性普適性理論區域性性理論理論的剛性原則經驗產生途徑建構演化與情景的關係情景無關情景相關研究方法科學方法思辨方法方法的程式特徵程式化非程式化方法的正式性特徵正式方法非正式方法作用機制最佳化設計人的能動作用
因此,關於管理學我們必須注意幾個問題:第一,它們既具有自然科學的特徵,也同時具有人文學科的特徵,但它們既不是前者,也不是後者,而是二者的調和,如管理既是科學也是藝術,但既不完全是科學也不完全是藝術,而是二者的集合體。第二,管理知識適用範圍的情景依賴,除了一些普適性理論,大部分理論都有其適用情景,如科學方法更適應於作業層次,而高層管理中科學方法成分較少。我比較贊成徐淑英先生對管理知識的觀點,即管理知識可分為三類:與環境無關的普適知識(Context…free knowledge)、與環境有關的知識(Context…bounded knowledge)、特定環境下的知識(Context…specific knowledge)。
關於管理、管理研究、管理實踐、管理理論、管理科學、管理經驗、管理知識等基礎概念的辨析與特徵
從一般性質的學科角度來說,似乎管理就應該是管理者從事的活動,管理研究就是對這些活動現象的研究,從而產生管理理論,並用於指導實踐。那些透過管理研究得出概念、原理、規則、方法、工具等都屬於管理知識。但結合管理學的本質屬性——實踐性,我們認為管理學本質上是應用的技術學科,具有“工程、工藝”的特徵,相對於純科學,管理學不僅重視“知”,而且更重視“行”,管理知識包括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