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進入1914年,人類從此開始了大屠殺的年代(Siner,1972,pp�6,131)。

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起因,本書作者已在另一本著作《帝國的年代》中略述。本書篇幅所限,就不再討論了。這次大戰基本上是一場歐戰,英法俄三國協約,對抗由德國與奧匈帝國組成的所謂“同盟國”(CentralPowers)。塞爾維亞和比利時則分遭奧德兩國攻擊,也立即捲入了戰火。(奧國攻打塞爾維亞,大戰因此爆發;德國攻打比利時,則出於戰略的運用。)旋即,土耳其與保加利亞也加入了同盟國的戰線。而另一邊的英法俄三國協約,也迅速擴充套件成聲勢浩大的多國聯合。義大利是被引誘進來的,希臘、羅馬尼亞,還有葡萄牙(名義上的味道比較重)也紛紛被拖下水。最實際的要數日本,它幾乎立刻加入協約國,為的是接替德國在遠東和西太平洋的地位。對於這個區域以外的事務,日本卻毫無興趣。而其中影響意義最為重大的成員則為美國,於1917年加入協約國。事實上,美國的介入具有舉足輕重的決定作用。

德國人當時面對著兩面作戰的可能,和日後他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情況如出一轍。首先,由於與奧匈聯盟,德國被捲入巴爾幹地區的戰事(不過由於同盟四國當中有三國,奧、土、保都在這個地區,就戰略而言,問題並不那麼緊急),但是德國還有另外兩個戰場,它的計劃是往西先將法國一舉擊潰,然後立即揮師東進,在沙皇帝國來不及動員其龐大的軍事力量之前,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拿下俄國。兩次大戰,德國均出此計,因為它不得不這樣做。[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這種迅速奇襲的手法有了一個名字,叫做閃電戰(blitzkrieg)。]而德國的錦囊妙計前後兩次也都幾乎奏效,可是,最後卻功敗垂成。德軍在宣戰之後五六週,經過中立的比利時等地,挺進直入法國,卻在巴黎東邊幾十裡外的馬恩河(Marne)上被擋住了(後來在1940年時,德方的計劃則成功了)。然後德軍撤退了一些,雙方臨時造起防禦工事——法方有比利時所餘地區相助,以及英國一支地面部隊支援。英方這支軍力,後來變得極為龐大。這兩道防線相互平行,延伸極快,從佛蘭德斯地區(Flanders)沿英吉利海峽一帶,一直抵達瑞士邊境,連一絲縫隙也沒有。法國東部和比利時一大部分地方,落入德軍手裡。以後的三年半里,雙方對峙的情況不曾有過任何重大的改變。

第一章 全面戰爭的年代(4)

這就是所謂的“西線”(WesternFront),西線戰事從此成為人類戰爭史上前所未見的殺戮戰場。幾百萬人隔著沙袋築起壁壘,彼此虎視。他們日夜在戰壕裡面,過著像老鼠跳蚤般的日子,事實上根本也就是人鼠同居。將領們一再想要突破對峙的僵局,於是每回攻擊令一下,便是幾晝夜,甚至幾周長無休止的炮火轟擊——日後一位德國作家將之形容為“一陣陣鋼鐵狂風”(ErnstJünger,1921)——企圖“弱化”敵人,迫其轉入地下。然後時機一到,我軍便爬越沙包,身上密密纏繞一圈又一圈帶有倒刺的鐵絲圈作為保護,一浪一浪擁入此時已成“無人的地界”:舉目一片狼藉,積水成潭的彈坑,連根倒的樹幹,泥漿滿身的棄屍。大夥兒繼續前進,一直到敵人的機關槍——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數——再將他們掃射倒地為止。德軍在1916年(2月到7月)曾試圖突破凡爾登(Verdun)的防線。那一仗總共有200萬兵士交手,死傷即達100萬人。可是德方沒有得逞。為了迫使德軍停止在凡爾登的攻勢,英方在索姆河(Somme)發動攻擊。這一仗打下來,英軍犧牲了42萬人——其中有6萬人,在頭一天攻擊行動裡就告喪命。這次大戰西線的戰爭以英法兩國部隊為主,難怪在兩國人民的腦海中,這次大戰才是真正的“大戰”,遠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慘烈多了。法國在這場大戰裡面,失去了兩成兵役年齡的男子。我們若再將俘虜、傷兵、終身殘廢、容貌被毀者——這些“面目全非”之人,戰後成為活生生的戰爭寫照——一道算進去,法國每3名軍人裡面,恐怕只有1人能夠毫髮無損地打完這場大戰。英方也好不到哪裡去,500餘萬兵員當中,能夠全身而退者也沒有多少。英國整整失去了一代——50萬名30歲以下的男子在大戰中身亡(Winter,1986,p83)——其中尤以上層階級損失最重。這一階層的青壯年人生來就得做紳士、當軍官,為眾人立榜樣,在戰場上身先士卒,自然也就先倒在敵人的炮火之下。1914年從軍的牛津、劍橋學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