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以下者半數不幸為國捐軀(Winter,1986,p98)。德國損失人數雖然遠超過法國,但由於它軍事年齡總人口高出更多,死亡比例就比較小了——13%。比起來,美國的損失顯然少得多(美軍陣亡人數11�6萬名,英國近80萬,法國160萬,德國180萬),但同樣可以證明西線戰事的殘酷,因為這是美軍唯一參與的戰區。兩相比較,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陣亡的總人數,雖是上一次大戰的2�5倍至3倍之多,可是1917~1918年間美方的軍事行動,就時間上而言,幾乎不到一年半,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卻長達三年半;就地點上來說,也只限於狹小一區,不似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球作戰規模的龐大。
西線戰事的恐怖,還有更陰暗的後果。這一次戰鬥經驗,使得人類的戰爭及政治都變得更為殘酷:如果大家可以不計後果,死傷無數都在所不顧地打上這麼一場,那麼再來一場又有何不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士——絕大多數都是被徵入伍的兵員——好不容易存活下來,自然憎惡戰爭。可是卻有另一批人,他們雖然也走過這一場殘酷的戰爭,卻並不因此而反對它。相反地,那一段有勇氣與死亡隨行的共同經驗,卻使他們產生了一種難以言傳的野蠻殘忍的優越滋味。他們這種心態,在女性和那些沒有作戰經驗的人面前,更是流露無遺。戰後初年,極右派陣營就充斥這一類人——前線作戰的年月,是他們人格形成的重要人生經驗,希特勒不過是其中一名罷了。但是,另外一頭極端反戰的心理,也同樣產生了負面效果。戰後,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