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遠東地區,1904~1905年,日俄交戰於中國東北,日本擊潰了俄國,從而也加速了俄國革命的腳步。※米※花※書※庫※ ;http://www。7mihua。com
因此,20世紀以前,人類可說根本沒有過“世界級”的大戰。18世紀英法兩國曾屢屢交手,戰場跨海越洋,從印度、歐洲,一直打到北美。可是1815~1914年的百年間,大國間的戰爭幾乎都不出自家門前的區域。當然,帝國(或準帝國)的遠征軍經常遠赴海外,對付那些不及自己強悍的對手,則是另一回事。這一類開拔到域外的戰爭,往往勢不均、力不敵而呈一面倒,比方美墨戰爭(1846~1848)、美西戰爭(1898),以及英法兩強擴張殖民帝國勢力的諸多戰役均屬此類。不過,偶爾一兩次,也有小國寡民被欺負得太厲害,忍無可忍大發威風的情況出現。像在19世紀60年代,法國就不得不黯然退出墨西哥;1896年,義大利也撤離了衣索比亞(Ethiopia)。現代國家當年面對的那些強敵,儘管武器精良並佔盡優勢,最終仍不免全軍撤退,至多隻能儘量延長其佔領的時日罷了。而且,這一類遠赴外洋異域的軍事行動,充其量只能作為冒險文學或19世紀新發明的行業“戰地記者”筆下的材料而已。對於發兵國、勝利國本國絕大多數的居民來說,可說沒有多大的直接關係。
但是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席捲了每一個強國,事實上除了西班牙、荷蘭、北歐三國以及瑞士之外,全歐洲都加入了這場戰爭。更有甚者,各國軍隊還被一一派往他國執行戰鬥任務;許多時候,這種情況往往是破天荒第一遭。加拿大部隊到法國作戰;澳大利亞人、紐西蘭人則跑到愛琴海的一個半島上去凝練國家意識——“加里波里”之役(Gallipoli)變成了澳新兩國立國的神話——然而,這一切現象當中,意義最為重大的改變,卻要數美國人的參戰。他們將開國國父華盛頓的千叮萬囑不要“蹚歐洲渾水”的警告拋置腦後。美國的加入,從此決定了20世紀曆史的面貌。美國印第安人被派到歐洲、中東;中國勞工來到西方;非洲人則成為法國部隊的一員。除了中東地區之外,發生在歐洲地區以外的軍事行動,規模都很小,但海戰的範圍卻再度升格到全球範圍:1914年在南美福克蘭群島(FalklandIslands)的外海,大戰雙方揭開了海戰的序幕。而協約國艦隊幾次和德軍潛艇交手的決定性戰役,也都發生在大西洋北部及中部的海面及水下。
第一章 全面戰爭的年代(3)
至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世界規模,更毋庸舉證說明。全世界所有的獨立國幾乎無一倖免,不管是主動還是被迫,皆受到戰火波及。只有拉丁美洲諸國的參與可說有名無實。殖民帝國統治下的殖民地人民,更是身不由己,毫無選擇的餘地。歐洲境內,除了日後成立的愛爾蘭共和國、瑞典、瑞士、葡萄牙、土耳其、西班牙;歐洲境外,除了阿富汗地區,全球各國不是加入戰鬥,就是遭敵佔領,或兩者都不能免。作戰地區,遍及五大洲三大洋。南太平洋的美拉尼西亞群島(Melanesianislands)、北非沙漠、緬甸、菲律賓各地的殖民區,這些遙遠陌生的地名,現在和北極、高加索山區(Caucasian)、諾曼底(Normandy)、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庫爾斯克(Kursk)一樣,都成了報紙讀者和無線電聽眾耳熟能詳的名詞——其實這根本就可說是一切無線電新聞快報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大家上了一堂世界地理課。
20世紀的大小戰爭,不論是一地一區的地區性戰爭,或波及全球的世界級大戰,總體規模都是空前的。1816~1965年150年間各場戰爭中,根據美國專家依死亡人數排名——美國人就喜歡搞排行榜這一套——前四名都發生在20世紀:分別是兩次世界大戰,以及1937年開始的日本侵華戰爭和朝鮮戰爭,每次都死了100萬人以上。而回到後拿破崙時代的19世紀,有記錄可循規模最大的一場國際戰爭是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大約死亡了15萬人。拿到20世紀來,這個數字勉強只能跟1932~1935年玻利維亞(Bolivia,人口約100萬)與巴拉圭(Paraguay,人口約140萬)兩國的廈谷戰爭(ChacoWar,編注:指1932~1935年間,玻巴兩國為爭取廈谷地區主權的武裝衝突。此戰約造成十餘萬人傷亡,並導致兩國經濟蕭條,軍人執政,影響甚大)相比。簡單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