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3 / 4)

小說:宋謎 作者:風雅頌

“以官榷與民”的想法肯定會讓人覺得“迂闊取笑”。但蘇軾又堅信,“古人之所以大過人者”,沒別的,就是能在“擾攘急迫之中”,“行寬大閒暇久長之政”,一旦我們做了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好事情,老百姓就更會感激涕零,這樣才可以達到“天下所以不測而大服也”的效果,會讓全國人民高舉擁護朝廷的旗幟向前高歌猛進!

對於蘇軾慣會拉大旗的作派,王安石就說過,蘇軾的文章“全類戰國文字”,也就是用心太過,心機太重,耍小聰明的地方太多,心地不純投機取巧,妄想只用一點小計謀而取得意想不到的奇蹟。蘇軾的很多文章都體現了蘇軾的這一特點。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蘇軾很難做到腳踏實地的工作,而時時意圖以奇策制勝。詩文如此,行政也如此。蘇軾疏浚西湖,“造”蘇堤,“建”三潭印月,其過程中,投機取巧甚多,耍小聰明的地方甚多,腳踏實地行之有效的作為甚少,混水摸魚財務問題更是大有奧妙。

9sfk第0742章三潭印月考

 。。。  第0741章 給你算筆賬

對於眼下西湖整治工程的工程量,王木木很有想法。作為蘇軾的一生最被人稱讚的惠民工程西湖的整治,在規劃設計、工程組織、專案目的、施工管理等處都大有問題。比如,在工程的預決算上,明顯有重大貪墨的明顯的嫌疑。

後人在提及蘇軾整治西湖時,常常欣佩蘇大人的手筆大,為杭州人民搞了個很大的工程,這工程大到已經需要朝廷批准,並要中央財政支援,蘇軾為此還特事特辦的從皇帝那裡因為整治西湖的需要弄來了二百張度牒(也有說一百張的,也有說三百張的)。一般比較一致的記載,蘇軾在整治西湖時,動用了二十多萬民工。

王木木在想,20多萬,應是人次。理論上可以理解為20人幹了一萬多天,或是一萬人幹了20多天。這20多萬人次,人工不可謂不大,但是對於偌大的這西湖來說,這點勞務,實在太少。這裡有一個很好的比照材料,就是明正德三年的那次疏浚西湖。

明正德三年(1508年),杭州知府楊孟瑛力排眾議,在巡按御史車粱支援下,奏請疏浚西湖,由工部撥款。據明《西湖遊覽志》卷一載:“是年二月興工,……為傭一百五十二日,為夫六百七十萬,為直銀二萬三千六百零七兩,拆毀田蕩三千四百八十一畝……,自是西湖始復唐宋之舊。”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寬蘇堤外,在裡湖西部堆築長堤(即楊公堤);又在外湖舊三塔塔基四周,築一方圓形堤埂,埂外仿蘇軾三塔建空心石塔3座。

看工程量,明朝這次起出的湖泥能使湖中已有的蘇堤加寬一倍,還築有兩堤。這說明這次出的湖泥應該與蘇軾這次的疏浚量基本相當。看幾何尺寸,蘇堤的增量也基本相當於其本體,新築的兩堤的體量,略小於蘇軾工程的填充量,總體可粗略視作相當,這也能理解為在“復唐宋之舊”吧。

但是,你看看,在工程量相當的前提下,明楊孟瑛當時動用了多少人力?“為夫六百七十萬”,是蘇軾的“二十萬多”的33倍!

明楊孟瑛的“為夫六百七十萬”這裡也作人次計,那麼,因為楊孟瑛的專案是“為傭一百五十二日”,因此可理解為日下湖的作業人員在44078多人。同量類比,如果蘇軾的疏浚也是這個日下湖44078人的規模的話(明楊孟瑛仿蘇軾之為,故可作此類推;而實際上,後人的疏浚量在當時的疏浚指導思想下,當只會比前人少,而不會多於前朝的工程量),那,用20萬一除,則蘇軾的疏浚工程也就一共花了四天半多一些,圓整為五天,呵呵,這不就是一場鬧劇嗎?一個落入史載的大工程,也就熱鬧了一個小長假,可笑不?所以啊,這個西湖疏浚,不就是將疏浚作為一個題材,在此大旗下的為所欲為?在專案的掩護下,做本來想做卻又無從開口的事情?

現在,王木木想把事情搞搞清楚,他實地踏勘了工地,眼見的蘇堤的長約八百八十丈、寬約五丈,宋時一尺合31。68cm,故這蘇堤長約2788米,寬約15。84米。而王木木在前世所見的蘇堤長為2797米,寬為30…40米,高出湖面0。4米。兩相比較,長度差約9米,這就應該是“回”字中大小兩“口”間的間距。而寬度則要相差一倍以上,這寬出來的蘇堤主要是在明楊孟瑛疏浚西湖後形成的。

歷史也記載,在蘇軾後的杭州府的各任領導,幾次大的疏浚西湖,其基本作法都是以蘇軾為楷模,都是將湖泥起出後並不上岸,更不遠運。都是將湖泥在西湖中原地消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