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農產品的國內價格(對消費者有利),提高世界市場價格,促進在農產品生產方面有巨大優勢的窮國的出口。
有諷刺意義的是,2008年食品和商品價格漲到歷史高位,農民已經輕而易舉地賺到了大錢,北美和歐洲政府卻繼續發放小額的一般農業補貼。
乙醇補貼是擺脫能源依賴和實現潔淨環境的最佳辦法嗎?
在喬治?布什總統的第二任期裡,玉米乙醇成為2005年政府能源法案和後續農場法規的中心議題。作為降低對進口石油依賴的一項努力,總統設定了2007~2017年減少使用20%汽油的目標;縮減額的3/4由含15%玉米乙醇的混合燃料替代。這意味著到2017年要生產350億加侖(比2006年翻了5番)的可再生燃料。為激勵農民完成這個目標,聯邦政府給玉米乙醇生產商每加侖51美分的稅收津貼,許多州提供了更多的補貼。為確保目標的實現,美國對進口乙醇徵收54美分的關稅。
確立降低對進口石油(尤其是向世界不穩定地區的石油進口)依賴的目標是很有意義的,只是華盛頓政府為達目的所採取的方法欠妥,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
政府僅對玉米乙醇補貼範圍太窄,會阻礙更高效的乙醇生產原料的開發。例如,玉米乙醇產生的能量高出規定標準30%,甘蔗乙醇產生的能量高出標準800%,植物纖維(樹木、草和其他植物)乙醇產生的能量預計高出更多(取決於製造工藝,且商業價值還有待進一步證明)。
美國對進口乙醇徵收關稅,是對進口價廉物美的巴西甘蔗乙醇的“重罰”。關鍵是,20世紀末,油價高得足以激勵投資任何形式的替代燃料,根本沒必要提供補貼或開徵關稅。
乙醇內能比汽油低30%,所以每加侖乙醇行駛公里數也低得多。
如果充分考慮到生產和提煉乙醇所需投入的肥料和燃料,則每加侖產生的溫室效應氣體低於汽油20%。如果乙醇生產廠家使用煤炭,則並不比石油環保。客觀地說,出於環保考慮還有其他的燃料替代產品,比如焦油、頁岩油和甘蔗乙醇。
美國的乙醇熱給全世界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2005~2007年,世界玉米價格翻了一倍(達10年最高),主要原因是乙醇補貼和高油價引發過度地使用玉米生產乙醇。連鎖的反應是,因為玉米是主要飼料,一些農產品價格上漲,包括豬肉和牛奶;由於農民更多的土地用於種植玉米而減少微利作物(大豆和棉花)的種植面積,這些商品的價格也會上漲。食品價格的上漲對世界上數十億的赤貧人口而言是雪上加霜,這些人口的微薄收入中的大半都用於養家餬口。
2007年能源法案中提到了這些問題並對植物燃料、植物煤油的生產給予扶持。然而,這仍然是一項補貼和管制混雜的舉措。
更好的政策選擇:美國更加有效的政策應該是將補貼範圍擴大到所有替代燃料的研發,同時廢除乙醇(和其他生物燃料)的進口關稅,對高效燃料給予獎勵(或稅收津貼)。
企業優惠政策的試金石
當一項企業優惠政策對以下幾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時才是合乎情理的:
�
這項政策涉及的專案是可持續的嗎?目標明確嗎?
這項政策有助於預定目標的實現嗎?若不加干預自由市場可以辦到嗎?
這項政策的收益大於成本嗎?
這項政策成本的負擔和收益的分配公平嗎?機會是否均等?受益普遍嗎?
令人遺憾的是,大多數的企業優惠政策都通不過這項測試。
當然,美國並不是唯一的實行荒謬有害的補貼的國家,這裡就有四個例子。第一個例子發生在德國,其因“綠色環保”而引以為豪,卻對汙染最嚴重的能源——碳的生產給予補貼;第二個例子還是發生在德國,由於補貼太陽能電池,德國的太陽能裝置約佔全球60%,而德國許多地方的光照水平比世界上許多窮國低得多,如果在這些窮國運用這些技術,產出會更顯著,也就是說,德國補貼太陽能電池扭曲了太陽能設施的佈局,使之沒有設在最有效率的地區;第三個例子發生在英國,儘管北海的儲量下降,且目標調整為鼓勵使用清潔、可再生的資源,英國政府繼續補貼礦石燃料企業;第四個例子發生在新興市場國家,為擺脫貧窮,新興市場國家也補貼燃料,鼓勵了浪費能源的生產方式,這也成為20世紀末能源價格連創新高的主要原因。
第8章 美國人工作狂,歐洲人懶惰?或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