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被開發出來),但在20世紀30~60年代則有所縮小(部分因為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金融波動不再與經濟蕭條同步 不同於對下一次“大蕭條”的一般預測邏輯,美國及大多數工業化經濟體的經濟週期變動都比較平緩,而金融波動都很頻繁。比如,在2000年,股市發生了1929年以來的最大跌幅並步入低谷,但經濟並沒有陷入衰退。在很大程度上,這種狀況的改善應歸功於更有效的經濟政策、更強大的安全網和更好的經濟金融應變能力。
不能滿足於現狀
在20世紀,經濟高速發展、生活條件的大幅度改善,這樣的成就前所未有,但也遭遇了若干挫折。我們不能滿足於現狀,應清醒看到這些成就在全世界的分佈很不均衡。兩次世界大戰、大蕭條等都是市場經濟走向繁榮的攔路虎。我們長期面臨的困擾是:政府在促進競爭和全球化方面的無所作為、直接干預市場和過多介入了經濟事務。所以,世界上新興市場的不穩定(基本上都是因為過多的政府幹預和過少的國際化所導致的)無疑是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的一個最大挑戰。
。。
第2章 信不信由你:經濟學家對當前諸多熱點都達有共識(1)
當前公眾對經濟問題的看法異常混亂,經濟學家因此也受到了一些詰難。
哈里S�杜魯門曾經說過很著名的一句話:“有沒有一個經濟學家是一面的?我身邊的所有經濟學家都說:‘一方面……另一方面……’”雖然許多經濟學家努力對重要問題給出精確的答案,但給人的印象卻是:經濟學家個個都是自相矛盾的。這樣的印象降低了主流經濟學的公信度,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重要經濟問題的討論往往會被極端的政治觀點所主導。
“這取決於……”
麻省理工學院已故教授查爾斯?金德爾伯格曾說過:“在經濟學中有絕對答案嗎?國際貿易經濟學家和經濟史學家都表示懷疑。絕大多數問題的答案是‘這取決於……’”
經濟學家接受的訓練要求對諸如“減稅是有利的嗎?”之類的問題做出回答,答案要根據所問問題的具體情況而定。比如,減稅在經濟衰退時是有利的,此時進行減稅可以刺激消費和投資,但在充分就業時期進行減稅就可能導致通貨膨脹,對經濟是不利的;同理,預算赤字在短期內有助於經濟發展(當經濟低於充分就業水平時),但如果長期使用則通常是有害的。
雖然聽起來言之有理,但也存在兩方面的問題:首先,許多政界、商界人士和公眾不願意聽到“一方面……另一方面……”之類的回答。經濟學家離開學術界後發覺他們能做的事(包括他們的工作)就是給出“最佳預測”,即便是最棘手的經濟問題他們也要迅速無條件地做出預測與反應。第二個問題是下一章討論的重點。
前提假設與價值判斷是重要的
前提假設與價值判斷的差異產生了第二方面的問題。絕大多數經濟學家對市場和經濟執行的分析都基於相似的模型,但這些模型推匯出的結果取決於前提假設。例如石油價格飛漲可能是通貨膨脹現象,也可能不是,這取決於美聯儲的反應。如果美聯儲決定不採取反通脹措施,或者治理通貨膨脹收效甚微,則高油價會引發通貨膨脹預期——正如20世紀70年代所發生的那樣。不過,如果美聯儲認定無法忍受高通脹,則通貨膨脹就極有可能不會發生——就如21世紀初所發生的情況。因此,油價上漲產生的不同後果是基於美聯儲政策的不同假設(或對美聯儲政策效果的不同假設)。令人遺憾的是,經濟學家並不總是清楚所給答案的前提假設,這無疑強化了人們的印象:經濟學家在所有的問題上都有分歧。
同理,經濟學家在任何問題的討論中都有不同的價值取向。比如,關於擇校和教育券的激烈爭論中就有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一些人認為美國公立的初級和中級教育系統沒有為窮人提供選擇的餘地,所以應該允許私立教育的開辦;另一些人則認為私立教育的存在會使窮人的狀況變得更差,應限制私立教育的發展。這個爭論所涉及的價值觀是關於私立教育與公立教育體系哪種能更有效地提供高質量的教育。經濟學家(為避免被束之高閣或被輕視)通常會將價值傾向隱藏在複雜的模型和研究中,或者說模型和研究的結論往往表達了研究者的偏好。但明確地表明價值傾向可能會使討論更有意義,並儘可能避免引起公眾的困惑。
經濟學家區分了實證經濟學(是什麼)和規範經濟學(應該是什麼)。令人遺憾的是,有許多經濟學家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