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3 / 4)

小說:這才是經濟學 作者:你妹找1

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政策)和對其他國家的出口,其經濟將繼續強勢增長。斯姆特—霍利式的大蕭條在日本並沒有上演。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1章 縱觀全域性:20世紀重大經濟事件與“大試驗”凸顯的市場力量(3)

放松管制 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美國開始對許多產業放松管制,這些產業包括航空、鐵路、貨運、電信、銀行業、電力、天然氣和原油。這一做法在20世紀80年代得以推進(在里根任總統期間)並傳播到英國(瑪格麗特?撒切爾任首相時),之後又傳播到歐洲的其他國家。雖然促進市場競爭的行動時斷時續,但毫無疑問的是,放松管制降低了價格、鼓勵了創新並避免了產業的過度集中(如壟斷)。

東亞的興起 20世紀80年代,許多亞洲地區的經濟——如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中國臺灣地區和泰國等開始興起。一定程度上,這些國家或地區的成功是由於其快速融入了全球經濟。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出口的快速增長;二是美國、歐洲和日本資金的大量流入。這些國家或地區的許多產業成為發達國家跨國大公司全球供應鏈的一個環節。可以預料,一些權威人士會發出警告,認為東亞新興經濟體帶來了經濟威脅。但事實證明這些擔憂有些言過其實。

德國的統一 1990年東德和西德重新合二為一。德國當時的總理赫爾穆特?科爾認為,德國的統一給經濟帶來了問題。政府積極促成了德國統一,但同時又擔心廉價勞動力的衝擊,於是在政策上堅持薪金平價和兩種通貨1∶1的兌換比例。由於東德多數產業的效率只有西德同行的一半,在市場競爭中註定被淘汰。這導致德國失業率快速上升,一度達到20%。政府對失業大軍的轉移支付成為統一後德國的沉重負擔,導致經濟在其後近10年中停滯不前。

新興市場危機 1994~2001年,許多新興市場(包括墨西哥、泰國、韓國、俄羅斯、巴西和阿根廷)遭受了金融危機的侵襲。這些危機源於一系列不良體制:固定匯率制、鉅額外債和脆弱的金融體系等。雖然這些國家都遭遇了衰退(有些是深度衰退),其中的大多數國家透過採用更為靈活的匯率體系走出了困境,債務水平尤其是外債額度也得以降低。

中國的崛起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驚人的增長速度(年均10%)震驚了整個世界。中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實行市場經濟、改革開放和快速地融入世界。雖然也有一些(類似於對日本和東亞其他國家的)*的噪聲,但中國的成功並沒有損害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利益。

7大變化

最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的經濟變化證實了經濟學家公認的一些基本經驗。如果想將這些經驗歸納為幾個要點未免有失妥當,但是完全可以將這個世紀中的幾個大的經濟變化進行羅列:

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在20世紀,世界人均實際GDP增長翻了5番,這樣的成就沒有哪個世紀可以與之匹敵。人類發展的其他指標也都有了大幅的改善,如壽命、嬰兒死亡率、發病率與事故死亡數、工作時間、生活質量、教育水平、種族與性別平等和環境等。令人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受益於這些積極的變化。

市場化 儘管有其內在的缺陷,自由市場仍不失為一種使我們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高的有效手段。因為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既不能提供激勵,也無法對快速變化的市場狀況和技術條件做出靈活反應。目前,世界上仍有一些國家(大多位於非洲、拉丁美洲和南亞)由於政府過度干預和嚴重的*而無法享受到全球繁榮帶來的好處。

第1章 縱觀全域性:20世紀重大經濟事件與“大試驗”凸顯的市場力量(4)

技術進步快速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雖然許多技術“革命”總是伴隨著大規模的炒作和金融泡沫,其長期以來對我們的生活方式的影響確實是很大的。這些進步包括蒸汽機、電報、鐵路、內燃機、汽車、電力和網際網路等。市場機制給創新和改變生活的技術開發提供了有利的環境。不過令人費解的是,居然有人將這些真正的奇蹟當做稀鬆平常的事。

發達國家的“去農業化”和“去工業化” 經濟發展過程總是伴隨著大量勞動力由農業部門到工業部門,然後再到服務和基於知識的產業的轉移。農業和製造業的產出持續增長,勞動力比例趨於下降,不過生產率卻提升很快。在美國,農業勞動力的比例(佔所有勞動力的百分比)從1900年的45%左右下降至2000年的2%,這個比例在1800年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