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團副總裁嚴友松事後在受廣東衛視《財富故事》訪談時說的:“他們認為顧總可能是個資本玩家,把科龍收購了,包裝一下,轉手賣掉。”

媒體發揮出了打破砂鍋問到底、不見黃河死不休的精神,在2001年底,國內幾大媒體不約而同的、幾乎同時發表了針對格林柯爾的重磅文章,層層分析、推論格林柯爾是一個“騙子公司”。

格林柯爾是騙子?

格林柯爾是騙子?一時群情譁然。如果是其他不知名的報紙發表這樣“聳人聽聞”的言論,也許人們只是當作類似於野史記載或小道訊息的流言,笑一笑後,再不放在心上。

但這次,偏偏是國內幾家知名媒體同時披露,這就引起各方重視了。其中,最為犀利、也最為著名的當屬《財經》,這家曾獨家披露過《基金黑幕》和《銀廣夏騙局》的雜誌,於2001年12月發表了《細探格林柯爾》一文,從多個方面,以翔實的材料,質疑顧雛軍及其神奇的創業經歷、顧氏理論以及格林柯爾的技術神話、高額收入,等等。

南方一家媒體的文章甚至以《格林柯爾是騙子?》為題,對格林柯爾進行了報道。這樣,隨著《財經》及其他媒體對格林柯爾企業經營行為以及創始人顧雛軍的“顧氏熱力迴圈系統”的深入挖掘,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大,逐漸匯聚成一股浩浩蕩蕩的洪流。

《財經》雜誌披露出的資訊顯然是最令人震驚的。關於格林柯爾收購科龍,該雜誌稱:截至11月15日,格林柯爾的收購資金還沒有到位。格林柯爾還在多方籌措,準備以科龍股權為質押,從順德當地的金融機構貸出數額相當大的款項。另外,格林柯爾方面提出新的付款方式,想用部分格林柯爾股權交換科龍股權,此項建議被拒絕。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格林柯爾收購科龍的交易,就遠非科龍電器新聞通報會上那些冠冕堂皇的說法了,那些關於科龍股票並沒有被賤賣、格林柯爾賴以收購科龍的四大優勢中,作為跨國企業、資金實力雄厚的說法,就完全成了一派謊話。而資金,正是收購者賴以走上談判桌的籌碼!根據《財經》的質疑,格林柯爾的套路就似乎成了這樣:先將收購協議簽下來,緊接著大肆造勢,吸引新聞媒體的關注、釋出訊息,給各方以既成事實的感覺,然後又向被收購方談條件,以降低收購成本。

另外,對於格林柯爾賴以成名立業的製冷劑的神話,各大媒體紛紛質疑在格林柯爾的宣傳材料中透露出的資訊。當時,格林柯爾是這樣宣傳的:由於海外市場對其製冷劑的高度認可,格林柯爾在短短几年間,“已經發展成為僅次於杜邦和帝國化工的全球第三大製冷劑製造商”。同時在宣傳材料中公佈,經ASHRAE(美國供暖、製冷、空調工程師學會)編號分別為R405、AR411A、R411B和R411C的這四種“環保製冷劑”,曾受到過多國政府的推薦,在海外擁有大批的長期商用使用者。

但根據媒體對這一情況的進一步挖掘:“一家大型跨國化工集團的代表說:‘在國際製冷產業界,並沒有聽說格林柯爾的位置如此靠前。’根據北京市制冷學會提供的資料,美國政府已於1996年2月8日釋出公告,將R405A作為‘不接受的替代物’。而ASHRAE對另外三種製冷劑的態度是:由於其主要成分均為R22(HCFC—22),故不能作為R22的替代物”、“目前國內製冷劑年消耗量為3萬噸到4萬噸之間,格林柯爾製冷劑所佔份額‘很小很小,只有千把噸’。”

這樣重大的資訊披露,使得格林柯爾的信譽陡然下降到冰點。也引發了證券市場的連鎖反應。僅僅在格林柯爾釋出公告入主科龍的這一個月後,特別是以《細探格林柯爾》為龍頭的諸多質疑文章發表以後,格林柯爾在香港市場的價格一路狂洩,12月6日、7日兩天,格林柯爾在香港創業板的股價就從元跌到元,市值蒸發約10億港幣。同時,格林柯爾以及科龍還接到了大量投資者的來電,詢問公司近況以及媒體報道是否屬實。可以說,顧雛軍吞下中國冰箱產業四巨頭之一的科龍電器,在邁出打造白色帝國第一步的開始,就命運多舛,步履維艱。

當時,有香港媒體評述稱,“針對媒體的一片質疑的聲音,其主席顧雛軍的發跡,過去一週成為市場焦點,一篇報道引致格林柯爾股價連續兩天急跌。市場上有傳顧雛軍可能出售手上格林柯爾股權,作為收購廣東科龍(0921)的部分融資,格林柯爾方面重申,公司主席顧雛軍無意出售手上格林柯爾的股權。受到市場傳言影響,格林柯爾股價於上週四及週五連續兩天急挫,股價由25元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