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今的經濟危機,本質上是超前消費所造成的泡沫破滅。這種泡沫的形成有兩重原因:一是小布什政府試圖以“單邊主義”的“新保守”原則對世界實行帝國式的統治,在國際上肆意樹敵,犯了自古以來帝國把戰線拉得過長、力不可支的大忌;一是這一“世界帝國”的信心投射到了國內老百姓心中,大家盲目地以為好日子永遠在前面,負債累累也要把自己的家經營成一個“小帝國”,買的房子自己用不了,也支付不起,只是希望這一“私人宮殿”的價值越來越高,自己的“財產”也隨之升值。當泡沫破滅時,這些“財產”不僅成了虛值,而且成了債務。50萬美元買的房子還有40多萬美元的房貸沒還,房子的價值就跌到30萬美元。房主憑什麼為保住一棟價值30萬美元的房子而扛下40多萬美元的債務?他寧願不要房子,賴掉債務。這種家家戶戶的破產全壓在了放貸的銀行身上。如果銀行一倒,企業和個人的信貸就會馬上枯竭,經濟也會停運。美國面對的就不僅僅是衰退,而且是一場大蕭條。不久前有經濟學家估計,美國再次面臨大蕭條的機率有兩成左右。
拯救這一危機,需要政府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包括剛剛透過的刺激經濟計劃,把大量政府資金注入經濟之中。同時,政府需要大量收購由房貸所構成的證券。這些證券因為隨著房地產市場而大幅度貶值,放在銀行手裡,會讓銀行在短期內賠了血本,無法週轉和生存。只有政府用納稅人的錢將之買下來,等熬過危機、房地產回升,這些證券的價值恢復,說不定還能賺些錢。
問題是,政府的這些干預需要大量資金。這些錢哪裡來?渠道有三條:加稅、印鈔票、借貸。在經濟危機時,加稅等於雪上加霜、摧毀內需,奧巴馬要做的是給95%的美國家庭減稅。所以,短時期內聯邦稅入會減少,不可能透過稅收來籌集必要的資金。印鈔票最為方便,但是,政府一旦隨意印鈔票,就會刺激通貨膨脹,擾亂正常的經濟秩序。現在人們想起高通貨膨脹、高失業率的20世紀70年代仍心有餘悸,此招潛在的危險使人談之色變。最後一個途徑是借貸,也就是發放國債。因為美國政府素有償還信譽,國債保險,而且利率非常低。最近10年國債的年息多在3%以下,比任何貸款的利率都低得多。政府能以如此便宜的價格借到錢,自然可以往經濟中注入大量資金。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把大量的外匯儲備用於購買美國國債,許多投資者在經濟危機中也被股市嚇破了膽,把資金轉入相對保險的國債市場,提高了對美國國債的需求。這就使國債在奇貨可居的情況下沒有必要以高息吸引購買者,壓低其生息率,使美國政府能夠以很低的代價借來錢,美國金融系統的利率也會隨之降低,進而鼓勵了投資和消費,達到了刺激經濟的目的。
中國在金融全球化中的重新定位(2)
這聽上去像是個完美的化解危機的手段。但是,如果危機太嚴重,低息借來的錢可能難以刺激出經濟的活力,於是政府就又要借更多的錢。可惜,當債主們見經濟沒有轉機,政府越來越債臺高築時,就對政府的償還能力產生懷疑,不再購買其債券。面臨這種局面,政府只有提高國債的生息率來吸引購買者。國債生息率一高,政府就借不起錢了,金融市場的利率也會跟著攀升,經濟尚未恢復就喪失了資本動力。
這其實也是美國目前面臨的挑戰:經濟還在不斷惡化,政府的債越借越多;中國作為最大的債主,開始對美國的財政信譽表現出憂慮。美國長期國債的生息率雖然還很低,但已經有了緩慢上行之趨勢。這是讓伯南克們睡不著覺的事情。如果聽任局面壞下去,等陷入絕境再掙扎就太晚了。這才有了美聯儲投入1萬多億美元的大動作。
美國早已國庫空虛。這1萬多億美元從何而來?從經濟學教科書上的理論上看,這些錢的到來無異於印鈔票,後果是鈔票(也就是美元)的貶值,並將引起通貨膨脹。所以,這是美聯儲的一大賭。對這一招,伯南克研究多年,提出來也有幾個月,但一直沒敢出手,原因就是風險太大。不過,事到如今,經濟狀況越來越令人絕望,而美聯儲已經把利率降到接近於零的地步,幾乎無計可施,也只有這樣鋌而走險了。
伯南克等人算計的是:如今房價崩潰,油價急跌,工廠關門,住房大量閒置,銀行不敢貸款,更沒人有漲價的底氣。一句話,通貨膨脹的威脅非常遙遠,要對付的反而是通縮。這時美聯儲1萬多億美元砸下來購買國債和房貸證券,甚至用不著印鈔票,只要把這些購買來的證券透過信用轉賬存到美聯儲就可以了。特別是3 000億美元收購國債的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