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舉,短期內提高了金融市場對國債的需要,抬高了其價值,壓低了其生息率,房貸和各種消費、商業的信貸的利率也都會隨之而下降。這樣一來,金融市場一下子被啟用了,資金再次流動起來,進而刺激經濟的恢復。也只有到了經濟恢復後,市場才需要貨幣供給,美聯儲才有必要把電子賬戶上存的收購金額印成鈔票。
伯克南等非同尋常之輩,出此招數可謂是深謀遠慮。以現在美國嚴峻的經濟局面,這樣加大貨幣供應量大概在短期內不會引發通貨膨脹。即使有溫和的通貨膨脹,那也是經濟活力恢復的徵兆,正是美國所求之不得的。但是,再聰明的人也算不過市場。一旦經濟恢復,這1萬多億美元怕是還要印出來滿足需求,那時引發過高的通貨膨脹則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
通貨膨脹的一個直接受害者,就是那些持有美國國債的人。比如你買的國債生息率為,通貨膨脹率為,那麼你等於被盤剝了2%。所以,一旦通貨膨脹出現,國債沒有高的生息率就賣不出去;國債生息率一高,各種信貸的利率也會變高,進而對經濟形成新的壓力。
講到此,還基本上是美國經濟內的事情。但是,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達7 000多億美元,另有人估算中國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