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李鴻章的“聖眷”,朝廷推恩,連番超擢,同治元年還是一個道員,如今已升到湖南巡撫,如果再調署江督,他的官運就好得不能叫人相信了。
其時信已看到結尾,錢應溥大有意會,不斷點頭:“噢,噢!原來真意在此!”
還沒有傳觀到下文的人,心急便問:“真意是什麼?”
看到曾國藩面色凝重,對輕率的議論有不以為然的意思,李鴻裔不敢造次,話到口邊,復又咽住,支吾著敷衍了過去。好在李鴻章的真意何在,雖有知有不知,曾國藩的用意卻是大家都明瞭的,他要推薦李鴻章以兩江總督兼欽差大臣,但以過去一直向朝廷這樣表示:“廟堂之黜陟賞罰,非閫外諸臣所宜干預,”不能出爾反爾,同時也礙著“牢騷滿腹”,虎視眈耽,雖已奉調閩督,卻還不能赴任的吳棠,更不便指名密保,因而以不肯回任作側面的擠逼,希望擠出慈禧太后一句話來:“既然曾國藩說什麼也不肯幹,那就叫李鴻章去!”
於是大家各散,錢應溥照曾國藩的意思,擬了一個折稿,細核清繕,派定專差,第二天午間轅門鳴炮“拜折”。曾國藩依然圍棋一局,寄煩憂於黑白之間。
但奉到的上諭,措詞懇切而嚴峻:“曾國藩為國家心膂之臣,誠信相孚已久,當此捻逆未平,後路糧餉軍火,無人籌辦,豈能無誤事機?曾國藩仰體朝廷之意,為國家分憂,豈可稍涉疑慮,固執己見?著即廩遵前旨,剋期回任,俾李鴻章得以專意剿賊,迅奏膚功。該督回任以後,遇有湘淮軍事,李鴻章仍當虛心諮商,以期聯絡。毋許再有固請,用慰廑念。”這“毋許再有固請”六字,已指明再無商量的餘地,否則就會在面子上搞得很不好看。
曾國藩無可奈何。安排瑣務,過了年自周家口動身,由陸路到徐州,走了十天才到。從李鴻章手裡接了印,師弟二人,細談西北的局勢——陝甘總督左宗棠尚未到任,剿西捻的責任,還在曾、李身上,而張總愚一大股已經逼近西安,朝命督催赴援,急如星火。
※ ※※
西路緊急,東路亦不輕鬆,任柱、賴汶光、牛洪、李允那些“太平天國”的“王爺”,落草為寇的捻軍,糾合馬步精銳,不下十萬之眾,在湖北安陸、德安之間,古云夢澤一帶盤旋,狼奔豕突,拚命想開啟出路。原為湘軍後隸淮軍的郭松林一軍,中伏大敗,李鴻章嫡系的“樹軍統領”,廣西右江鎮總兵周樹珊在德安陣亡。東捻屯兵臼口——鍾祥縣南九十里,臼水入口之處。據哨探諜報,正計議分兵三支,一支渡襄河入蜀,一支出武關會合西捻,一支屯在湖北聲援各路,只待過了年便要大幹一場。
不過,比較起來還是西路吃重,而且陝西巡撫又已換了恭王的好朋友喬松年,格外可以得到朝廷的支援,所以密旨不斷嚴催,要曾國藩兄弟,督促鮑超的“霆軍”,即速援陝。一到了陝西,不久就要歸陝甘總督左宗棠節制,曾左不和,並且左宗棠跋扈任性,看不起行伍出身的武將,為此,鮑超不願西去,託詞待餉,逗留在湖北不走。同時湖北巡撫曾國荃,一個摺子參倒了官文,革去湖廣總督,由譚廷襄署理,痛快倒是痛快,可是湖北的軍務便只有獨任其艱,也希望把鮑超留在省境。這一來,唯有另派援軍入陝。
曾國藩和李鴻章先顧眼前要緊,商量的結果,決定調老湘軍劉松山“壽軍”援陝。劉銘傳的“銘軍”二十營約一萬人,鮑超的“霆軍”二十二營約一萬六千人,此時都駐河南南陽一帶,限令剋日南,分路進剿屯臼口的東捻。
鮑超接到命令,知道可以不必去受左宗棠的氣,大為興奮,當時下令開拔,由樊城渡河到襄陽,沿漢水往南掃蕩。
“霆軍”的打仗,與眾不同,這是由於鮑超的性格所形成。他是四川夔州人,跟宋朝党進是一路人物——他的胸無點墨的笑話,與黨太尉也差不多。有一次從捻軍那裡俘獲四幅屏條,是董其昌寫的《江賦》和《海賦》,下款署著“臣董其昌奉敕敬書”,原為明朝大內的珍物。有個幕友欺他不識字,意存吞沒,騙他說這四條字沒有上款,不便張掛。鮑超認為不要緊,補一個上款好了。於是那幕友奮筆直書:“春霆軍門雅蜀”,見了的人,無不是想笑不敢笑。
這樣的人,自然只有胡林翼、曾國藩才能欣賞重用,而鮑超的報答知遇,也真是一片血誠。他帶兵只有八個字:“身先士卒,生死相共”,每次出陣,將官在前,士兵在後,也無所謂“戎裝”、“行裝”,紅頂子、雙眼花翎、黃馬褂,穿戴得極其輝煌,打仗就如上朝一般。也因此形成一種特殊的威勢,洪楊軍只見了翎頂輝煌,疾馳而至的部隊,便奔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