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部分(3 / 4)

小說:慈禧全傳 作者:蒂帆

鉅款,竟有相擁痛哭的。

等把這段經過說明白,榮祿的話,也就容易懂了,“小鬼”是指部裡的書辦,推原論始,當初王文韶的創議,斷了此輩的財路,所以沒有一個不是拿他恨得牙癢癢地。如果王文韶出了紕漏,“小鬼”自然要“跌金剛”。

翁同NFDA2 當然希望他“跌倒”,才有進軍機的機會。但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所以不去多轉念頭,說些閉話,告辭而去。

寶NFDA1 也跟榮祿不和,倒不是私怨,只是為了派系不同,一個是恭王的“弄臣”,一個是醇王的“大將”。兩王手足參商,於是寶NFDA1 把榮祿也看做眼中釘了。

“經笙,我一定想辦法替你出氣。不過,‘識時務者為俊傑’,現在還沒有機會。”寶NFDA1 很懇切地相勸:“你千萬忍耐,打蛇要打在七寸上,打草驚蛇,留神反噬。”

所謂“機會”,是要抓著榮祿的錯處,連醇王都無法袒護他,才能“打在七寸上”。然而這個機會,一時不可能有的,因為榮祿腰上生了個瘡,請的德國大夫,開刀割治,流了好些血,家居養痾,不問公事,哪裡來的錯處?

榮祿請了兩個月的假,但中途不能不銷假視事。這年京畿大旱,災象已成,因而人心浮動,謠言甚多,說某月某日,某地某村要起事,跟山東、河南的白蓮教已經有約,剋期入京,不但口頭傳說,甚至九城城門上都貼出揭帖。榮祿是步兵統領,負責京師治安,當然要力疾從公,親自彈壓。

銷假的摺子遞了上去,兩宮太后立即召見,問了他的病情,慈禧太后說道:“京里人心不定,怕匪徒生變,我想調李鴻章的北洋淮軍來把守京城,你看怎麼樣?”

這個念頭起不得!榮祿心想,九城百姓一看調北洋淮軍入衛,必定大起恐慌,而淮軍的紀律又極壞,騷擾地方,反倒激出變亂,無事變成有事,豈非庸人自擾?

由手深受寵信的緣故,榮祿在慈禧太后面前說話,一向不甚有顧忌,“回兩位皇太后的話,”他揚著頭說:“奴才職司地面,九城內外,都派得有偵探,如果匪徒想搗亂,奴才不能一點不知道。目前流言雖多,實在無事,如果調淮軍進京,顯得慌張,人心更加浮動。千萬請寬聖懷,出以鎮定。”

“真的沒有那些個匪徒勾結白蓮教,想造反的事?”

“奴才怎麼敢說瞎話,上欺兩位皇太后?”

“既然這個樣,自然一動不如一靜。”

等退出養心殿,榮祿心裡在想,虧得自己早銷了假,得以及時諫阻,倘若上諭一下,兵馬調動,那時再想辦法來挽回,就要大費手腳了。

正這樣自慶得計之時,聽見有人在喊:“榮大人,榮大人!”

回頭一看,是個儀表魁偉的太監。榮祿不由得便伸手去捏荷包,看帶著什麼新奇珍貴的玩物,好結交這個由替慈禧太后梳頭而取代了安德海當年的地位的李蓮英。

“怎麼著!”榮祿站住腳說,“我病了一個多月,你也不去看看我!”

“天在上頭,”李蓮英一面請安,一面用手向上一指,“不知道起了多少迴心,想去看榮大人,總是那麼不湊巧,到時候,上頭有事交代,去不成了。那天西佛爺還說來著:榮某人長個瘡,怎麼讓洋人去治?還動刀什麼的,真教人不放心!我當時就跟西佛爺討差使,要去看你老,誰知道還是不成,內務府有個交涉,非我去辦不了。”

“心到了就行了。多謝你惦著。”

“榮大人!”李蓮英的神態,說變就變,變得關切而憂形於色,“你今天捅了簍子了!調北洋人馬進京把守,是七爺的主意。”

榮祿大驚失色,出宮趕緊打聽,果不其然。謠言是“老五太爺”的小兒子,貝子奕謨面奏慈禧太后的。問到處置的辦法,奕謨在堂弟兄中,跟醇王的感情最好,因而建議兩宮召見醇王,垂詢弭患的方略。

醇王方在壯年,四載閒居,靜極思動,面奏調北洋淮軍駐紮京師,歸他調遣,慈禧太后的意思已經活動,醇王正興沖沖地在跟李鴻章寫信了。

“壞了,壞了!”榮祿頓著腳對他妻子說,“七爺辦這樣的大事,怎麼也不跟我先商量商量!”

“你倒也別怪七爺。”榮祿夫人說,“他是因為你正病著,不願意讓你操心。我看,你趕快去一趟吧!”

除此以外,別無善策。榮祿趕往太平湖醇王府,打算解釋賠罪,一到就知道不妙。極熟的客,本來不須通報的,門上將他攔住了,說醇王有交代,什麼客來,都得先問一問他,見與不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