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二季致祭是常禮。今年第一個年,自當別論。”
於是彼此商定,正月裡舉行一次祭典。
張之洞跟沈桂芬談“畿輔先賢祠”,談得十分投機,可是議論時向,就格格不入了。當時,崇厚失職,薦主不能無咎,這些追究責任上的話,張之洞是不會提到的,他所談的是邊防,如何起用宿將、如何購置新式槍械,如何擇要防守,口講指畫,旁若無人。而在舉座側目之中,獨有沈桂芬不斷搖頭,間或夾以無聲的冷笑,那種輕視的神態,對興高采烈的張之洞來說,彷彿兜頭一盆冷水。
“事非經過不知難。”等張之洞的話告一段落時,沈桂芬介面說道,“局外人的高論,可以揀有理的說,自然動聽,局中人不尚空談,要講實際。香濤,有一天你執了政,記著我今天的話。”說著,隨即起身,神色不動地拱拱手:“失陪了。”
這個軟釘子,碰得張之洞臉上青一陣、紅一陣,心裡好不是滋味。過後思量,越想越不服氣,沈桂芬總當清流論政,無非書生之見,紙上談兵,倒偏要做個樣子他看看。
於是他想到了一個人:吳大NFDA7。吳大NFDA7 從陝甘學政任滿回京,不久因為山西、河南、陝西太旱,奉旨會辦賑務,躬歷災區,不避辛勞,救的人很不少。陝甘總督左宗棠、直隸總督李鴻章、山西巡撫曾國荃,都在奏摺中說他的好話。慈禧太后決定將他外放,翰林出任地方官,不是知府,就是道員,吳大NFDA7 放的是河南河北道,駐河南武陟,照例兼管河務水利。
這個缺分很苦,但東有開封、西有洛陽,南岸就是滎陽、汜水,正是中原古戰場之地。吳大NFDA7 雖是蘇州人,卻深慕他的鄉先賢、明朝的韓雍。他平時喜歡談兵,經常與親兵在一起練洋槍打靶,頗有“準頭”,沾沾自喜,所以到了這個地方,斜陽影裡憑弔古蹟,策馬高崗,攬轡便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他又跟潘祖蔭同好,而河南出土的周秦古器甚多,打靶之暇,摩抄碑版金石,頗得意於他自己的那副儒將派頭,因而一時也不想求什麼升遷。
對俄的糾紛一起,像他這樣的人,自然不會沉默,他跟張之洞意氣相投,平時常有書信往來,這時候自是洋洋灑灑,大談籌邊之計。其時由於左侯在西陲的武功所激發,做學問正流行研究西北地理,吳大NFDA7 的同鄉,也是他同治七年戊辰這一科的狀元洪鈞,就是專門搞這一套的。吳大NFDA7 亦頗有所知,因而論到西北、東北的山川形勢,頭頭是道。張之洞靈機一動,認為吳大NFDA7 應可以有一番作為。
他是想到就做的脾氣,當時便撿出吳大NFDA7 最近寫來的兩通長函,送給李鴻藻去看,要求李鴻藻保薦吳大NFDA7 帶兵籌邊。
慈禧太后此時已經打定主意,跟俄國能善罷甘休,還則罷了,不然就得開仗。所以每天催恭王籌劃邊防,整頓戰備,一等有了成議,下詔求賢,自是當務之急,宿將鮑超,決定起用,連充了軍的陳國瑞亦打算赦他回來效力,見此情形,李鴻藻覺得保薦吳大NFDA7 ,正是人臣事君應有之義,因而一口答應了張之洞的要求。
話雖如此,也不能貿然舉薦。李鴻藻雖然名心稍重,但為人誠懇,他覺得保舉人才,雖是大臣的報國之道,但亦須為被保舉的人,謀一個能夠發揮所長,將帥和協的善地,才算盡了提攜的責任。
經過與張之洞的一番籌議,李鴻藻為吳大NFDA7 找到了一個人地相宜的差使,只待正月十七的會議過後,就可進行。
正月十七在內閣的會議,要議的是兩件大事。一件是崇厚的罪名,刑部司官已經過細心推求,擬了一個奏稿作為會議的根據。說他“違訓越權”是句籠統的話,到底如何“越權”,如何“違訓”?不能不在大清律例上求得一個適當的比附。看來看去有一條“增減制書律”可以比照,對外國的條約,須奏奉欽定,即與“制敕”無異。“增減制書”的行為,自有已行、未行的區別,雖然條約未奉批准,但已畫押用印,就是“已行”,而“增減制書已行”者,是斬監候的罪。
看了刑部司官所作的判決,無人提到異議,議罪一事,就算定讞。另一件事是總理衙門所上的一個摺子,事宜是“籌備邊防事宜”,一共八條,洋洋數千言之多,範圍太廣,無從議起,而且看一遍就得花好些時間,也沒有那麼多工夫來細心研究,紛紛畫押,草草成議,由內閣具奏,聽候聖裁。
第一部分柳堂死諫第18節慈禧致疾(1 )
對慈禧太后來說,這個會議籌備邊防事宜的奏摺,光是看一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