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是,袁世凱又捲入朝鮮宮廷的內爭之中。他本來與李熙的內親閔泳翔交誼甚篤,而閔泳翔與大院君李昰應是世仇,由於袁世凱護送李昰應回國,一路上談得很投機,因而招致了閔泳翔的猜忌。於是而有流言,說袁世凱將用武力廢去李熙,用李昰應為王。這一來,父子之間,又成參商。金定熙此來,就是想設法能讓中國召回袁世凱,以絕後患。
這當然要在總理衙門下手。慶王奕劻受了金定熙的一份重禮,便得幫他說話,特地去看醇王,很委婉地陳述來意。
一聽牽涉到李昰應,醇王就雙手亂搖,“你不要跟我談這件事!”他說,“外藩的是非,中朝管不了那麼多。”
“不管也不行啊!”奕劻說道:“袁世凱人很能幹,就太跋扈了,不但李熙見他頭痛,各國在那裡的使臣,亦對他不滿。倘或因此激出外交上的糾紛,很難收拾。再有一層,袁世凱如果真的擁立大院君,那就會把局面搞得不可收拾了!”
“什麼?”醇王這時才聽清楚,急急問道:“他要擁立大院君?”
“朝鮮有這樣的流言,外交使節中更是傳說紛紜。袁世凱是功名之士,此人的膽子很大,年紀又輕,說不定就會闖出禍來。”
“那不行!”醇王說道,“你應該出奏。”
“是!”奕劻問道:“怎麼說法?”
“自然是召回袁世凱。”
“老七!”奕劻用徵詢的語氣問:“是不是以面奏為宜?我看,咱們一塊兒‘請起’吧!”
醇王考慮了一會,覺得此事必須“獨對”,但總理衙門的事務,又不便撇開奕劻,只有分別陳奏之一法,因而作了決定:“還是你那裡上摺子,說簡略些不要緊,反正上頭一定要問我,我再談好了。”
奕劻照言行事。奏摺到了慈禧太后那裡卻無動靜,醇王自不便查問,同時也無暇查問。已經到了快封印的時候,還有上百萬銀子的開銷沒有著落,而旗營將弁向來逢年過節,都要靠醇王賙濟,年久成例,也得一大把銀票,才能應付得了。
公私交困,幾乎又要累得病倒。
累倒還不怕,最使醇王心裡難過的是,三海工程將完,重修清漪園的工程亦已開始,兩處工款又積欠到一百五十多萬,只發半數,亦須七八十萬。慈禧太后聽了李蓮英的獻議,責成醇王轉告李鴻章借洋債,卻又不願居一個借洋款修園的名聲,只好以興辦海軍學堂為名,秘密囑託李鴻章設法。
李鴻章亦知道此舉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不敢彰明較著地進行,只關照天津海關道周馥私下探問,這一來事情就慢了。好不容易到了臘八節才有訊息,滙豐銀行願意借八十萬,年息六厘,兩年還清;法國東方銀行肯借一百萬,年息五厘七五,照英鎊折算,分十年拔還;德國德華銀行亦願意借一百萬,年息只要五厘五,期限亦比較長。然而不管那一家銀行,都是等運河解凍,才能將銀子運到天津,那是春暖以後的事了。
為此,醇王特地派專差到天津,傳達口信,要李鴻章無論如何在封印以前,湊集八十萬現銀,趕運進京,否則就會耽誤“欽工”。如今又是十天過去,尚無訊息,立山亦頗為著急,他不敢催醇王,只有託李蓮英進言。
於是慈禧太后特地召見醇王,詢問究竟。醇王不敢說實話,一說實話必遭呵責,心一橫,大包大攬地說:“款子一定可以借成。不過洋人辦事,一點一劃,絲毫不苟,所以就慢了。反正年前總可以取到。”
“今天臘月二十一了!”慈禧太后問道:“莫非真要等到大年三十方能發放?”
這近乎責備的一問,將醇王噎得氣都透不過來。只不過供她一個人遊觀享樂的費用,倒象比發放軍餉還重要似的,心裡真想頂一句:“這筆款子本來就可以不必借的!”然而心念甫動,便生警惕,自己替自己嚇出一身汗。
“怎麼著?”慈禧太后又在催了,“總得有個日子吧?”
“準,準定二十五交到內務府。”
“好吧,就是二十五!可別再拖了。”
醇王又是一陣氣結。話中倒好象他有錢勒住了不放手似的。他勉強應了一聲:“是!”
“總理衙門有個摺子,說袁世凱如何如何,你聽說了沒有?”
“聽說了。”醇王答道:“袁世凱要扶植大院君李昰應,簡直胡鬧!”
“怎麼胡鬧呢?”
光是這平平淡淡的一問,就使得醇王不知話從何處說起了!因為一時想不出慈禧太后是真的不明白,還是裝作不明白?多想一想,袁世凱果真有擁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