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君李昰應的企圖,那麼他的胡鬧之所以為胡鬧,是用不著作何解釋的。尤其是慈禧太后看了二十多年的奏摺,什麼言外之意,話中之刺,入眼分明,誰也不用想瞞她,豈有看不懂奕劻的奏摺的道理?
照此說來是裝作不明白。然則用意又何在?轉念到此,令人心煩意亂,話就越加說不俐落。本來的意思是想用大院君自況,袁世凱要擁立朝鮮王本生父,豈非就象中土有人要擁立光緒皇帝本生父一樣的荒唐胡鬧?這番意思原也不難表達,但胸中不能保持泰然,便覺喉間處處荊棘,聽他的話,好象因為朝鮮王與他本生父意見參商,所以袁世凱要擁立大院君才荒唐。反過來說,如果他們父子和睦,那麼推位讓國由李昰應接位倒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話一出口才發覺自己立言不僅不得體,簡直是促使他人生出戒心:當今皇帝要與醇王不和,彼此猜忌才是,如果父子一條心,帝系就有移改之虞。那不等於自絕天倫之情。這樣又悔恨,又惶恐,不由得滿頭冒火,汗出如漿。
慈禧太后見此光景,覺得他可笑、可氣亦可憐,就不忍再繞著彎子說話,讓他為難了。“袁世凱是人才,要說伸張國威,也就只有袁世凱在那裡的情形,還有點象大清朝興旺時候的樣子。”她說,“這些事讓李鴻章料理就行了。奕劻的摺子我不批,不留,也不用交軍機。你現在就帶去,說給奕劻:
不用理那個姓金的使臣,有話叫他跟李鴻章說去。“
醇王除了稱“是”以外,更無一語。退出殿來,滿心煩惱,回到適園,便覺得頭暈目眩,身寒舌苦,又有病倒下來的模樣。
到晚來霍然而愈,只為李鴻章打來一個電報,說德華銀行願借五百萬馬克,按時價折付銀子,約有九十多萬兩。年息五厘五,分十五年還清,前五年付息不付本,往後十年,分年帶利還本。李鴻章說,自借洋債以來,以這一次的利息最輕。這件事就算辦得很漂亮了。
美中不足的是,得在開年二月下旬才能交銀,每七日一交,分十次交清。不過,無論如何算是有了的款,要借也方便,當時便派護衛去請了立山來商議。
“今天上頭召見,我已經答應,準二十五交銀到內務府。我看怎麼挪動一下子,好讓我維持信用?”醇王問道:“是不是先出利息借一筆款子,應付過去再說?”
這筆利息如何出帳,還不是在內務府想辦法?而且年底下借錢也不容易,利息少了,別人不肯,多了又加重內務府的負擔,倒不如索性假借王命壓一壓,又省事又做了人情。
“不要緊。上頭要問到,就說工款已經發放了就是。”
“商人肯嗎?”
“我去商量。”立山答說,“只要說是王爺吩咐,延到二月底發放,大家一定肯的。”
醇王聽得這話,心頭異常舒坦,意若有憾地嘆口氣:“唉!
不容易,一年又算應付了過去!“
※ ※※
開了年,日子卻又難過了。皇帝親政,慈禧太后訓政,大權仍舊在握,卻省下了接見無關緊要的臣工的時間,得以用在三海和清漪園的興修上面。德國銀行所借五百萬馬克而折算的現銀,到春末夏初,花得光光,又要打主意找錢了。
主意是早就打好了的,只嫌為時尚早,然而工程不能耽誤,不得不只好提早下達懿旨。仍舊是召見醇王,當面吩咐:大婚費用先籌四百萬,戶部與外省各半,撥交大婚禮儀處備用。同時派長春宮總管太監李蓮英,總司一切傳辦事件。
這是五月二十的事。奉旨不久,醇王就病倒了。病在肝上,鬱怒傷肝,完全是為了籌款四百萬的那道懿旨。皇后在何處,大婚禮儀處在那裡?大婚更不知何日!這四百萬銀子用在什麼地方,只有慈禧太后與李蓮英才知道。
等皇帝得到訊息,醇王已經不能起床,他很想親臨省視一番,可是這話不敢出口。甚至於連最親近的翁同龢面前亦不敢說,因為他怕翁師傅會貿然一奏,引起慈禧太后的不悅。
慈禧太后倒是常派太監去探病,可是回來覆命,總是避著皇帝。他只能偶爾聽到:“醇親王病又重了!”“醇親王這幾天象是好些!”就是聽到了,亦不敢多問,唯有暗中垂淚。過了皇太后萬壽,醇王病勢愈見沉重的訊息,在王公大臣之間,已無所,避忌。首先是貝子奕謨,說病情已到可慮的程度,慶王奕劻,亦是這樣說法,而軍機領班禮王世鐸則在許庚身的敦促之下,特意上摺奏報,醇王手足發顫,深為可慮。
奏摺先到皇帝那裡,看完以後,心中悽苦,卻不敢流淚,直等到了毓慶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