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就算殺了奸佞小人,究無補於實際,所以倒不如慎之於始,使小人無可乘之機,才是為君之道。
這番話在慈安太后聽來,頭頭是道,慈禧太后卻有警惕,知道修園之議,是不可能的了。
“我也聽先帝講過。”慈安太后說,“漢文帝就跟道光爺一樣,省儉得很。”
“是。”李棠階答道,“漢文帝身衣弋綈,寵姬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無錦繡。可是他馭下極寬,省只是省自己。”
“話又得說回來,”聽了半天的恭王,突然介面,“上行則下效,做臣子的,感念聖主,自然不敢也不忍靡費了!這就是君臣交儆的道理。”
“是啊!”慈安太后點著頭說,“凡事總要互相規勸才好。”
說著,她偏過頭來,向她身旁的人看了一眼。
這也許是無意間的一個動作,慈禧太后卻有心了,認為慈安太后和恭王是齊了心來說她的,她不願再聽下去,便把話題扯開。
於是隨意一問:“漢文帝在位幾年啊?”
“在位二十三年,享年四十六歲。”李棠階奏答。
“才四十六歲?可惜了!”
“不過他的太子,教養得很好,”恭王又開腔了,“所謂‘文景之治’,景就是景帝。”
“可見得皇帝的書房很要緊。”慈禧太后又問,“六爺,你這一陣子也常到弘德殿去看看嗎?”
恭王一直被命照料弘德殿,監督皇帝上學,現在問到這一層,是他職司所在,便把最近所看到的情形,詳細陳奏。說皇帝的用功不用功,要看時候,大致初二、十六上學,精神總不大好。
慈禧太后馬上就明白了,偏偏慈安太后懵懂,張口就問:“這是什麼道理啊?”
話還未說完,慈禧太后悄悄扯了她一下,這是示意她不要多問,但話已出口,來不及了。
恭王不即回奏,停得一息才從容答道:“兩位太后聖明,總求多多管教皇上。”
這話在慈禧太后聽來,大有把皇帝不肯用功讀書的過失,推到自己頭上的意味,所以立刻“回敬”了過去:“你分屬尊親,皇帝有什麼不守規矩的地方,我們倆看不見,你也可以說他。而況你原來就有‘稽察弘德殿’的差使。”
“是!”恭王答了這一聲,卻又表白:“臣奉旨‘稽察弘德殿’,不是常川照料的人。而且事情也多,難免稽察不周,加以惠親王多病,奉旨不須經常入直,所以,臣請兩位太后傳旨惇親王,讓他多管點兒事。此外,總還要請兩位太后,格外操心。”
說了半天,依舊把責任都架到別人頭上,慈禧太后心裡很不舒服,但慈安太后對於他們暗中針鋒相對的爭辯,似乎絲毫不曾看出——這使得慈禧太后生了這樣一個想法:應該在她面前下一番功夫,讓她知道恭王的不對,將來遇到要緊關頭,才可以取得她的助力。
等養心殿聽政事完,兩宮太后照例在漱芳齋傳膳休息。七月底的天氣,晚膳過後,將次黃昏,正是一天最好的時候。皇帝帶著小太監到御花園掏蟋蟀去了,但有十一歲的大公主——恭王的大格格和十歲的公主,兩個冰雪聰明的女孩兒,承歡膝下。慈禧太后總在這時候看奏摺,不相干的便徑自掐指痕作了處理,有出入的順便告訴慈安太后一聲,遇到特別重要的,就要把奏摺念給她聽,彼此作個商量。
這天因為有心要跟慈安太后打交道,所以事無鉅細,一概商量著辦。偏偏的奏摺也多,第一件是本年正逢甲子年,刑部請停秋審勾決,慈安太后一聽案由便說:“這是好事嘛!”
“當然是好事!今天李棠階不是講漢文帝,一即了位,就下旨減輕刑罰嗎?咱們學他吧!”
慈安太后沒有聽出她話中諷刺的意味,只不斷點頭,於是慈禧太后伸出纖纖一指,用極長的指甲,在原折上刻了一道掐痕,那是表示“應如所請”。
第二件是恭親王的摺子,請重定朝會的班次。他以“議政王”的身分,一直居於王公大臣的首位,現在自請列班在惇親王之次。
“六爺這是什麼意思啊?”慈安太后詫異地問。
“這也沒有什麼!”慈禧太后故意淡淡地說,“本來就該按著長幼的次序來嘛。”
“不過。”慈安太后沉吟著,她心中有一番意思,總覺得恭王應該與眾不同,但拙於口才,這番意思竟無法表達。
“準了他吧!”
“看看,看看!”慈安太后想了想說,“我看交議的好。”
“不然。”慈禧太后搖著頭,“本來是件小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