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了家小館子匆匆吃了兩碗麵,回到招待所清點了一下眾人的“遺物”,收起了其中最有價值的幾件。
第四章 瘋狂的青花
遺物中最“珍貴”的是一件元青花纏枝梅瓶,大約三十多公分高,那是吳老先生的遺物。狂狐出來作案卻帶著這件東西,當然另有打算。
狂狐想幹什麼遊方也清楚,這件事不僅牽涉到中國文物考古界的一樁公案,也涉及到最近國內收藏界的一個熱點新聞事件。
這段公案是關於元青花瓷傳世數量的。2005年7月12日,倫敦佳士得拍賣行以相當於2。3億人民幣的天價,拍出了一件紋飾為“鬼谷子下山”的元青花瓷罐,引爆了收藏市場炒作中國元青花以及明清官窯瓷器的狂潮。
元青花一時炙手可熱,然而圍繞它的存世數量卻引發了國內考古收藏界的一場爭論,一派以故宮博物院專家們為代表,被稱為“宮內派”,另一派當然就是“宮外派”了。
“宮內派”的觀點是,中國元青花存世量只有三百件,國內江西高安市博物館藏有19件,河北保定出土9件分別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與河北省博物館,其它的全部在國外。民間沒有元青花瓷器傳世,在國內文物市場上見到的元青花則一律是贗品。
而“宮外派”則認為,儘管元青花很少見,但在中國民間不可能沒有傳世收藏,加上地下埋藏中近年出土的只會更多,其數字絕對不止區區三百件,也不可能都在國外。一幫學者為了這麼一個幼稚問題爭執不休,連研究考古學多年的吳老先生也覺得不理解,特意考證過這種說法的來源。
結果卻讓吳老啼笑皆非,原來英國牛津大學曾有一位考古學博士蔣奇棲,在1993年到1996年間,考察過土耳其、日本、伊朗、英國等地的幾家博物館後得出結論:中國元代青花瓷,現在所知的傳世量只有三百件。此結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註解:精美的、珍貴的瓷器都不在中國境內,全部在海外。
這個考察者出於某種目的傾向,發表了一條純粹是個人觀點的意見,卻一直被國內外輿論反覆引用,逐漸成了一條學術界的結論——“元青花全世界只有三百件,精品都在中國境外。”按中國的成語來形容,是標準的眾口鑠金、三人成虎。
未考證之前吳老只是不理解,得出考證結果之後,吳老甚至想不通了,後來還是遊方以江湖上的門道向老先生解釋了一番,這不是個學術問題而是個複雜的利益關係問題,各方觀點都有自己的考慮,吳老這才恍然大悟。(注:遊方與吳老的交往詳情,後文會有專門章節講述。)
而收藏與考古學術界的爭論這幾年一直沒有停息,很多國內的大收藏家甚至感到“宮內派”的觀點傷害了自己的民族情感。這場爭論在2010年引發了一個高潮事件,南方某大收藏家、一位沒有透露姓名的大富豪,面向國內收藏界懸賞徵集元青花,並且放言:只要拿來的是真品就有重獎,如果肯轉讓,願意高價收購。
這件事在圈外並無太大影響,但在古玩收藏界卻是一個轟動性事件,狂狐當然聽說了,吳老也聽說了,連遊方都知道。
那位大收藏家徵集元青花的地點在廣州,他自己沒有出面,而是委託律師、公證機關、鑑定團隊代為辦理,並且保證可以不公開參加徵集者的身份。因為這種真品實在太珍貴了,很多民間收藏者往往都有財不外露的心理。
聽狂狐提起過,他打算是盜完“朱元佐墓”之後,就帶著這個梅瓶去一趟廣州,參加這次徵集活動。假如朱元佐墓中也有元青花,也順道一起帶去。明朝太監的墓怎麼可能會有元青花瓷呢?這種事也不好說,朱元佐生前官居景德鎮陶監,也可能收藏前朝瓷器,說不定死後會帶入地下陪葬。
在遊方看來,狂狐要去廣州,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也拿不準這個梅瓶是真是假?古玩鑑定這一行的專業性很強,非常講究經驗。元青花的傳世量太少,狂狐並沒有拿真品研究過,他不可能去土耳其、伊朗、英國、故宮等地把傳世元青花都拿出來試手掌眼,所以也吃不準。
但狂狐畢竟是個考古內行,化名“孔先生”的吳老手中這件梅瓶,根據通常的古瓷鑑定經驗,狂狐沒有看出絲毫破綻,非常有可能是傳世真品。把它帶到廣州去參加徵集有兩個顯而易見的好處:一是對方既然敢高價徵集,一定是有權威的專業鑑定人員與裝置,節省鑑定費倒是其次,主要是這一方面的鑑定很不容易;二是如果梅瓶確係真品,不僅可以大賺一筆,還可以不暴露自己的身份。
狂狐如意算盤打的好,卻萬萬沒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