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3 / 4)

,也因此在後來的北京保衛戰裡,被任命為京城九門的總旗牌官,協助九門提督,督防京城九門。這在當年參加武舉的考生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後來,因為俺答的性子比較粗,再加上徐階又施巧計,拖延了時間,以至於各地勤王的部隊逐漸趕到,所以俺答在北京城郊大肆劫掠一番之後,風捲殘雲而去。北京的危機也就算過去了。

被沖掉的武舉會試,因為這場突變,也不再考了,但戚繼光卻成了兵部的一個香餑餑。兵部以“國士”的名義把戚繼光的事蹟上報給了嘉靖皇帝,那位兵部主事的推薦表裡更說戚繼光是“才猷虎變,當收儒將之功;意氣鷹揚,可望干城之寄。”(《戚少保年譜耆編》)那意思就是說,這人將來一定是大明朝不可多得的將才!可見,是金子就會發光,哪怕你只是塊年輕的金子!

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變”差點兒要了大明王朝的命,但有一弊也必有一利,這場危機也造就了張居正與戚繼光,雖然他們倆這會兒還互不相識,但終有一天,這兩位不世出的奇才是要相遇的,到那時候,他們碰撞出的火花就會燃亮大明歷史的天空。

。。

巡邊

被兵部當作重點後備人才培養的戚繼光,雖然最終沒拿到會試的成績,但此後的仕途應該看起來會很光明。

這一點當時很多人都這樣以為,連戚繼光自己都這樣以為。所以當戚繼光回到山東老家之後,當兵部一紙調他去薊遼前線的調令來到之後,他第一時間就興高采烈地帶著自己統轄的山東六府的民兵出發了。

從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變”之後算起,到嘉靖三十一年的三年時間裡,按戚繼光自己的說法是“臣束髮從徵,三歷邊境”(《止止堂集·橫槊稿》)。就是說這三年裡,他每年都要帶著山東的民兵到北方的薊遼前線去幫助戍守邊境。

別人對這種苦差事是避之惟恐不及,但戚繼光卻是受之惟恐不及,就是說他樂此不疲,因為他太想在戰爭第一線一展身手,建功立業了。

按道理,他有本事,有頭腦,又有兵部撐腰,而且又真的到了面對蒙古人的第一線,戚繼光應該嶄露頭角才對,可事實卻是,在他薊門戍邊的三年裡,他根本就沒什麼露臉的機會。

大家可能會奇怪,戚繼光作為一個武舉的考生都能一鳴驚人,怎麼真的帶兵上前線了,反倒沉默無聲了?這不太可能吧!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俗話叫“槍打出頭鳥”,他的風頭太強勁了,自然就會有很多人看不順眼。戚繼光年輕啊,在“庚戌之變”中一鳴驚人,又鬥志昂揚地帶著兵部的重視和期望來到邊防前線,前線的那幫兵痞子、兵油子自然誰看他也不順眼。再加上戚繼光年輕,又是一副耿直的性格,不會處關係,所以上上下下就有人故意為難他。戚繼光不是想打仗、想打大仗嗎?就故意讓他沒仗打,讓他沒表現的機會。所以戚繼光鬱悶的是,雖然每天他都辛辛苦苦、勤勤勞勞的巡邊,但到底也沒遇著和敵人交手、表現的機會。

就這麼耗了三年。好在年輕的戚繼光是一個快樂地堅守自己理想的人,現實讓人沮喪,但他一點也不氣餒。在這三年的時光裡,戚繼光紮紮實實地做了兩門功課,對他以後的軍事生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一是批讀《孫子兵法》。

原來讀兵書是坐在家裡讀,現在讀兵書是在戰鬥最前沿讀,這種讀書的效果自然不一樣。而且戚繼光對《孫子兵法》的學習還特別具有創新性的學習精神,他總是一邊讀,一邊對《孫子兵法》所提出的戰爭原則與理論進行創新性的顛覆與超越。也就是說他能夠結合實際情況,活學活用。這就叫批判性的繼承。做任何學問,只有具有這種精神,才能形成真正的自我風格。所以戚繼光看的那本《孫子兵法》上,字裡行間和空白處,密密麻麻地佈滿了他的批註和心得體會,這對他後來形成個人的軍事理論,以及寫成《紀效新書》、《練兵實紀》這些偉大的軍事著作都有重要的影響。

二是研究針對蒙古人的作戰策略。

戚繼光雖然撈不著仗打,但他畢竟是在薊門巡邊,這是可以面對蒙古人的第一線。戚繼光利用巡邊的機會,充分了解當地的山川地形,以及蒙古人的作戰風格,漸漸形成了對當地作戰思路的清醒認識,這對他將來平定南方倭寇之後,轉戰北方,力克蒙古鐵騎也算是埋下了伏筆。

所以說性格決定命運,戚繼光這樣的人不僅有理想,而且能堅守理想,而且能在現實的打擊面前快樂地堅守理想,我以為,這就是戚繼光最終能成為一個常勝將軍的關鍵的性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