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2 / 4)

突變(2)

原來是俺答來了!

俺答當然不是衝著戚繼光來的。但歷史就是這麼有戲劇性,就是充滿了這麼多的巧合。戚繼光剛開始寫了兩篇《備俺答策》,這個遠在千里之外的俺答就像被招了魂一樣跑到北京城來了。

事實上,俺答一開始也不知道他自己會跑到北京來。他只是把上次搶來的東西漸漸花完了,他手又癢了,於是他於嘉靖二十九年的夏天,再次率十萬大軍入境搶劫。這一次本來也只是打算多搶點東西,所以俺答深入的程度就加大了一些。哪兒知道,明朝的軍隊根本沒什麼戰鬥力,俺答的軍隊突入古北口,明軍一戰即潰不成軍,結果俺答乘勢兵進通州,突然就對北京形成了包抄之勢,史稱“庚戌之變”。

蒙古人一眨眼就打到北京城下,這可是國都啊,那可是一個國家的象徵,北京被打下來那就算是亡國了。所以說這北京城裡,能不亂套嗎?

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就是這一場面臨亡國的危機,喚醒了兩個卓越的歷史英雄。

一個是被明代思想家李贄稱為“千古宰相之傑”的張居正。

張居正這時候因為厭惡官場的黑暗,正在湖北老家休病假呢。在聽到“庚戌之變”的訊息後,他千里兼程,趕回北京,並在國破家亡的時局面前,作出了自己政治上的選擇,也就是放棄了加入權勢更大、但卻*的嚴嵩集團,轉而加入了雖然力量微弱、但卻代表著正義的徐階集團。這一個“向左走、向右走”的選擇,可以說直接造就了張居正,也最終造就了一箇中興的大明王朝。

另一個受此影響的人就是這時候正在北京城的戚繼光。

戚繼光是來北京參加武舉會試的,這考試還沒開始,主考官還不知道是誰,俺答就來了,看來俺答才是這場會試的“主考官”——因為他考的是一個最實用的題目,那就是國都被圍,敵軍兵臨城下,作為一個熱血青年,應該怎麼辦?

因為“主考官”俺答的不請自來,這一場會試也沒法考了。因為事發突然,當時北京的兵力很少,各地勤王的部隊又遠水解不了近渴,所以嘉靖沒辦法,號召北京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來進行防衛。各地來參加武舉的舉子,既有文化,又有武功,當然是一支很好的防衛力量。於是,像戚繼光這些人都被動員起來,加入到了北京保衛戰的第一線。

要知道城外有俺答的十萬大軍,而當時的北京城攏共只有三四萬老弱殘兵,所以當時的北京城那可謂是人心惶惶,像主政的內閣首輔嚴嵩就主張直接開城投降算了,在徐階等人的堅持下,嘉靖才決定要拼死撐下去。

所謂“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只有到危急的時候,才可以試出一個人真金、白銀的成色來。

面臨著危局,很多人都憂慮著該如何逃出這座被重重包圍的“圍城”。可年輕的戚繼光卻絲毫不亂,他在防衛第一線,還是在冷靜地思考他原來思考的問題,居然還是能接著寫他的《備俺答策》。如果說他為了考試琢磨這篇文章,還有點想當然的成分,那現在他這篇文章可就太有意義了。

有一天,一位兵部的主事正在京城九門巡視,到了九門之一的安定門,看到一個年輕人正在捧著本小冊子在那兒聚精會神地琢磨呢。這位主事很好奇,就把他手上的小冊子要過來翻了翻。這一翻不要緊,這位兵部的主事是越看越驚奇,越看越興奮。他一把抓住眼前這位年輕人的手問:“這本《備俺答策》是你寫的嗎?”

大家猜這個年輕人會怎麼問答?

難道這個年輕人會回答是他寫的嗎?

哪有這麼巧的事兒啊?正好戚繼光在看自己的《備俺答策》,就給這位兵部的主事給碰上了?

沒這麼巧的事兒。

所以這位年輕人搖了搖頭,說:“不是我寫的。”

原來,戚繼光的這本《備俺答策》因為寫得太好了,又因為面臨俺答來犯的危機能作出對症下藥的分析,所以在進京應考的舉子們中間早就傳開了,成了一本傳抄本讀物,來參加武舉考試的舉子們幾乎人手一冊,所以這位兵部的主事才能恰好讀到這篇文章。

這位兵部的主事,雖然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官,但也相當於廳局級幹部,再加上又是兵部的,所以來頭也算不小。他在瞭解到這篇奇文《備俺答策》是一個叫戚繼光的年輕人寫的之後,立刻向朝廷舉薦了戚繼光,而這本《備俺答策》也作為一部重要的內參,被兵部大量抄寫之後發放各軍區直屬部門,成為反擊俺答的重要學習材料。作為一個還沒有任何成績的應屆考生,戚繼光本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