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1 / 4)

其實,從戚繼美和戚繼光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不必要的冒險決定,但對於我們現在瞭解戚繼光的人來說,這個決定其實根本沒有任何風險。依戚繼光的文韜武略,那在上下五千年中都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考個武舉還不是輕而易舉?所以在鄉試中,戚繼光小試身手,就毫無懸念地考了個武舉人。

考完鄉試是會試,按道理戚繼光還是會毫無懸念地一路斬將奪關,說不定稍一發揮,就像蘇乞兒那樣拿個武狀元什麼的。可是,出人意料的是,這一場會試,戚繼光居然既不是金榜高中,也不是名落孫山,他的結果居然是——沒成績。

如果大家聽過評書《岳飛傳》,就會知道當年岳飛考武舉的時候也沒成績,但他沒成績是因為他在考武舉的校場上槍挑了小梁王,造了反,所以沒成績。難道戚繼光也像當年的岳飛,一腔熱血,槍挑了什麼“小涼王”、“小熱王”什麼的?

事實上,戚繼光這個沒成績倒不是因為他個人的原因,而是因為一個突發的事件。但在這個事件中,戚繼光跟當年的岳飛一樣,一腔熱血地做了一件驚人的事。

要說戚繼光的驚人表現,得先說這件突發事件。

突變(1)

戚繼光因為順利透過了鄉試,獲得了武舉人的身份,於是在第二年,也就是嘉靖二十九年,戚繼光隻身入京,參加當年武舉的會試。

我們剛才說過,明代的武舉考試是先考文化課,然後才考馬步騎射、拳腳功夫的。說到功夫,戚繼光是當世少有的武術大家,自然沒什麼問題。所以戚繼光一到北京,就開始琢磨怎麼考文化課。當時的文化課考試是寫作文,而且是隻能寫議論文,這種議論文主要是就當時社會的焦點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與解決辦法,這在古代叫策論。戚繼光因為考的是武舉,所以他就琢磨著應該寫幾篇有關國防問題的策論。

當時明王朝的國防危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南倭”,一是“北虜”。

“南倭”,就是南方的倭寇之亂。

自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七下西洋以來,大量的海陸往來帶來了大量的海上貿易,但是也帶來了覬覦東方財富的日本武士與日本浪人。這些武士和浪人在日本動盪的戰國時代一般都是戰敗方的作戰人員,他們在國內沒有立足之地,就跨洋過海流竄到中國來。

開始的時候,倭寇對東南沿海的侵略還沒有形成規模。後來,因為嘉靖初年明王朝在西草灣大敗葡萄牙的遠東艦隊後執行嚴格的海禁政策,反而激發了倭寇之亂。因為很多指望沿海貿易為生的人就沒了生路,這些人很多後來就成了土匪和海盜。這其中有名的像王直、陳東、徐海、葉麻這些人,不僅是海盜,而且是漢奸。他們勾結從日本流竄到東南沿海的浪人與武士,在沿海一帶大肆搶劫殺掠,最終形成了幾乎威脅到明王朝命運的倭寇之亂。

相比起“南倭”來,“北虜”的問題就更為嚴重。

大明王朝說起來不像兩宋那麼積弱不堪,但自明成祖朱棣之後,明王朝面對北方蒙古族的後裔漸漸就採取了防守的姿態。再加上內政日趨*,後來就明顯有點頂不住了。蒙古各部不用統一,也不用齊心協力,只要一個分支、某一個部落就能使大明朝疲於奔命。

明英宗的時候,先是西蒙古的瓦剌,在土木堡大勝明軍,甚至把英宗皇帝都給俘虜了。俘虜了英宗之後,瓦剌的首領也先揮兵直入,一舉包圍了北京城。要不是那位“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於少保堅決領導了一場北京保衛戰,明王朝的壽命就得縮短一大半兒。

後來瓦剌逐漸衰落了,東蒙古韃靼族的俺答又猖狂起來,他佔據了河套地區,對西北邊防形成了巨大的威脅。就在嘉靖二十九年之前,俺答已經好幾次長驅直入,深入明王朝的腹地進行了蝗蟲般的搶劫,而外強中乾的明王朝對他們還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要知道,明朝的首都可是在北京,是非常靠近北方的蒙古族的,也就是說受到“北虜”的威脅也是最大的,所以明朝一直都認為“北虜”——也就是北方蒙古族後裔的威脅才是最大的國防危機。

事實上,戚繼光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他雖然通盤考慮了“南倭”、“北虜”的國防危機,但是作為戰略研究,他決定還是從最為嚴峻的“北虜”問題分析起。所以他在考試之前,就已經開始動手寫一個系列文章,叫《備俺答策》,也就是如何對付北方俺答侵略的方法與策略。

有一天,戚繼光正在臨時住的飯店裡寫《備俺答策》,突然聽到外面街上一陣大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