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通,直接從山東那邊運糧入鴨綠江。
眼下這個情況,糧草運輸的運力都還嫌緊張,又要抽調出來給前頭部隊用,自然是捉襟見肘,頗為的麻煩。
按照王通的意思,李如松率領的這支部隊並不是要展開什麼太大的攻勢,而是讓平壤那邊的倭寇大軍沒有辦法聚團,修築工事,這樣也不需要太多的兵馬,可李如松率領的軍隊數量明顯是大大超出了做這個的範圍,給他們支應糧草的壓力也很大,徐廣國自然不會允許。
近三萬的大軍入朝,這也是大軍了,過了鴨綠江進入朝鮮一側,原本佈置在這邊的探子和偵騎都是可以用起來,道路紮營之地也都是熟悉,並沒有什麼阻礙。
相對的,李如松率領這支軍隊的動向,倭寇也同樣是知曉,也在平壤城這邊做好了準備。
李家將門用兵,說是輕佻也好,說是迅捷也好,依靠騎兵快速的向前推進,攻其不備,這就是李家上下用兵的特點。
這次在朝鮮也是如此,大軍行走半日後就紮下營盤,但李如柏率領騎兵四千,攜帶兩日的乾糧草料,一直向前,看看有沒有給敵人突襲的可能。
不過到了冬日,朝鮮北部平安道、黃海道和京畿道一帶,比倭國的北陸還要寒冷幾分,倭寇的兵馬也是不敢輕動,只是窩在堡壘之中據守。
祖承訓率軍突進的時候,曾經在半途一個市鎮休息,現在這個市鎮已經被倭寇佔據,並且修築了土寨,佈置了三千兵據守。
這實際上是證明倭寇對朝鮮北部的控制在逐漸的加強,這個土寨是攔在騎兵去往平壤的必經之路上,第一場戰鬥就是在這裡打響。
寨子很簡陋,就近砍伐的樹木,真是連樹皮都沒有剝下,直接削尖了一段插在地下,插木樁的地方外面埋半尺土,然後在外面挖掘壕溝。
這個工事雖然簡陋,可在這個嚴寒時節,只要是在外面的粗木柵上澆水,在土牆上澆水,就可以形成一個很堅固的工事。
儘管來之前下面的探馬偵騎也都是說過朝鮮這邊的種種情況,可李如柏看到了這個土寨還是大笑。
“就這麼一個狗窩還攔在路上,小的們,平了他算是首功!”
但真開始打的時候,卻並不是那麼容易,修建土寨的地方是在半山,只有兩條路可以供進出,其餘的都是亂石或者坑窪地形。
四千騎兵對土寨裡的三千步卒,野戰自然優勢巨大,奈何要是攻寨的話,騎兵也要下馬,也要砍伐樹木製造工具,一步步的仰攻,這個頗為的麻煩。
實際上,李如松給李如柏的交待很簡單,不要理會這些寨子工事,他們自己在山上不好上去,實際上土寨裡的兵馬也不好下來,李如柏率領的這幾千騎,任務就是一路的向前推去,驗看大軍行進的道路上有沒有敵人的大軍或者是其他的異常,至於攻城拔寨,這不是騎兵的任務。
李家將門輕佻,這是王通的評價,輕佻的表現之一,就是好大喜功,看到這麼一個土寨子,李如柏那裡想得到其他,只想著拿下此處,先在入朝大軍中得個頭彩,也讓家裡的人高興高興。
戰爭不是單方面的,不是一方的將領想如何就能如何,當李如柏手下的騎兵靠近那寨子跟前,寨子裡的鐵炮和弓箭一起發射,立刻死傷了幾十人,狼狽的退了下去,李總兵怎麼能受得了這樣的氣,當即是大罵著加了更多的人上去。
一千零八十三
“二少爺弟兄們已經是丟了三百條人命了,再打還要死更多!”
跟在李如柏身邊的一名軍將低聲吼道,已經攻了三次,裡面的倭寇也不冒頭,就是用鐵炮轟打,或許還有朝鮮的投降士兵,在裡面不斷的射箭出來,這支遼西的騎兵死傷不少,對於四千人的部隊來說,死亡三百人是肉疼,可還不至於傷元氣,但自己這麼沒結果的上去送死,對方好整以暇守禦射傷,這就太讓士氣低落了。
這軍將叫“二少爺”而不是叫“總兵”,顯然動了火氣,已經不按照軍中的稱呼,而是按照族裡的了。
被這麼一叫,李如柏臉色鐵青,卻不再派人上去攻打,只是冷冷的說道:
“留兩千人就地監視,派人回去告訴我兄長,其餘的人隨我繼續向前。”
打到這個時候,才發現這個土寨打不打沒什麼區別,特別是對於他們這一支騎兵來說,這更讓人喪氣。
三天之後,李如松率領大軍趕到,對自己親弟弟的指揮他也不好說太多,只是說道:
“你安排幾千人盯著還是對的,這一處也不能放著不管,要不然糧道會有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