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跟著笑,有的神色卻頗為古怪。
“割地賠款稱臣,朕看史書,則樣的事情似乎多在漢家,卻沒想到也能用在別人身上,王通你說的大好,朕聽到這裡,卻覺得不把握了。”
“陛下說的是,老臣也覺得古怪。”
王錫爵這話卻是湊了個趣,大家雖然這麼說,可基調卻已經是定了下來,萬曆皇帝用手在椅背上拍了拍,開口又是說道:
“鄒義那邊牽頭,倭國那裡的訊息,不管是從官方還是民間,都要儘可能的多打聽些來,王愛卿所說的還是要驗證下的,畢竟是這等大事,小心萬全為先,王通,此去朝鮮,先做好眼前的事,其他咱們再做計較,徐徐圖之!”
萬曆皇帝這番話實際上已經是默許了王通的這些提議,接下來的都是些細節性的工作了。
這樣規模的大軍出動,少不得要舉行大典,天子親自授予兵符印信,祈禱列祖列宗和天地,保佑這樣的大軍必勝。
以往京師百姓是看個熱鬧,勳貴之家連熱鬧都懶得看,京師勳貴子弟不少都是在軍中效命,在這個時節早就走動關係,講自己從軍中摘出去,免得真上沙場上去送死。
如今卻是不同,凡是求點上進的人家,都是找關係託人說情,要自家子弟跟著王通出征,這些年情況不同以往,安享太平富貴固然是條出路,可要是想有些出頭的指望,給自己給家裡掙出更大的一份富貴來,那就要出征打仗。
見了血,有了軍功,上面就是信用非常,總有個位置能提拔上去,不說別的,襄誠伯陳家現在的風光是怎麼來的,那皇商唐家現在都抖成什麼樣子了。
對這樣的人情關係,王通也不用出頭推搪,實際上以他的身份地位,也沒什麼人能用人情過來拘住他,凡是想要出征的,直接都是推給馬三標和李虎頭,想要為國效命這個歡迎,但要先看你有沒有這個本事。
應酬什麼的,王通也就是和鄒義、呂萬才等故舊聚了聚,其他的也都是推拒了,在臘月初王通就已經是住到了京師外的軍營中,對他來說,這已經是戰時了,三江系統、錦衣衛都是運轉起來,開始在各處盤查軍需,檢查軍備。
出征前的大典頗為隆重,入朝抗倭,這戰鬥為了保衛大明,但動用軍力極大,耗費也是極大,也是事關國運,朝野上上下下都是齊聚,就連百姓家裡,有條件的也是點香祈禱,盼望大明此戰大勝。
禮官唱禮,天子閱兵,一道道手續走完,就是萬曆皇帝在高臺上授予王通尚方寶劍和都督旗牌將令。
這個手續是萬曆皇帝親授,王通要跪在下面雙手接下的,就在這臺上,百官萬民的注視之下,王通結果了萬曆皇帝手中的各項物品。
“此去必勝!”
萬曆皇帝朗聲說道,早有一旁的禮官給下面發出了訊號,下面都是跟著齊聲大喊道:
“此去必勝,大明威武。”
也有眼尖的人注意到,萬曆皇帝授予尚方寶劍和都督旗牌將令之後,躬身將王通攙起,還說了幾句什麼,眾人表面上莊嚴肅穆,私下裡卻是感嘆,這個君臣情誼的確是了不得,恩寵若此啊!
“這次大勝回返,就不要回松江了,來京師,咱們君臣好好處下去吧!”
萬曆皇帝私下叮囑的這句話如果被人聽到,恐怕更是驚歎不已了,王通沒想到萬曆皇帝萬曆皇帝會這麼說,略一遲疑,躬身跪下,開口說道:
“臣領旨謝恩!”
萬曆二十年臘月十一,正是大軍出行的大吉日子,舉行儀式,大軍正式向遼寧進發。
京師這邊舉行儀式,大軍啟程,在遼寧義州一帶,戰鬥已經是打響。
萬曆二十年十一月的時候,鴨綠江已經是封凍,冰凍三尺在這等地方是描述實際景象的,莫說是走人,就算是過載的四輪四馬大車都可以安然透過。
宣府總兵李如松率領本部騎兵三千,遼西總兵李如柏為副,率領遼西騎兵八千,步卒一萬,遼東總兵麾下步卒四千。
這次的調遣,儘管遼東總兵馬林和遼南總兵孫守廉並不怎麼賣李家的面子,奈何他們部下也有不少人是李家的舊部,真不是太好攔阻,到最後還是遼寧巡撫徐廣國出面,說義州大明邊境一帶也需要兵馬駐守,這才算是留下了遼南和遼東的騎兵。
徐廣國也有實際的考慮,因為現在遼寧和遼寧邊牆外的各處,正在向義州這邊運輸糧草,為了接下來的大軍到達行方便。
冬日裡運輸雖然說路面硬,大車行走方便,可畢竟麻煩,真正的大規模彙集糧草還要等到來年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