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這樣的寨子,李如松的手段倒是簡單,直接下令說道:
“炮轟!”
靠近北直隸的邊鎮,都在天津衛的匠坊買過火炮,大家都是不願意多花銀子,價格適中,威力也不小的六斤炮就成了最佳選擇。
李家將門在這上面卻比旁人捨得花錢,卻是購置了十門九斤炮,不過天津衛匠坊賣給各個邊鎮的火炮有個說法,六斤以上的不給炮車炮架,這也是出於制衡的考慮,不能讓邊鎮有太多的野戰火炮。
但定下這個規矩後,實際發生的情況卻讓人很無言,除宣府和薊鎮、遼鎮之外,其餘各鎮根本不感興趣,宣府和薊鎮也不過是買幾門三斤炮和六斤炮給總兵直屬的部隊中,遼鎮則是購買了九斤炮用作城防,也就是僅此而已。
曾有榆林鎮的人過來購買六斤炮,因為難得那邊有興趣,三江系統還安排調查了下,結果發現是草原上某商團想要置辦,商團武裝最多隻能擁有三斤炮,這個交易自然被否定了。
沒有炮車和炮架,但從前的將軍炮同樣也是沒有炮車炮架,但三江匠坊的九斤炮要比大明其他作坊鑄造的要輕,質量要好,射程也要遠,所以直接拿過來用了。
擺下大炮,對準那土寨轟了過去,第一炮沒有打準,第二炮卻直接把那木柵打了個窟窿,接下來幾炮直接將木柵打垮了。
這土寨的屏障被打垮,看著幾門炮都被推上來,寨子裡面的倭寇軍隊也知道不能死守了,聽到裡面叫喊連聲,旗幟揮動,裡面的兵馬也在向外湧出。
此時卻顯出這土寨的壞處,連線內外的道路頗為狹窄,別人攻不容易,可自家出擊一樣是不容易。
這邊遼鎮一系的兵馬雖然不上前,可火炮卻不停的轟打,倭寇兵馬頂著火炮才能到平坦地面處列陣,在炮彈不斷落下的狀況下,兵馬不斷的死傷,如果不是地形逼仄,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