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部分(2 / 4)

小說:錦衣當國 作者:九十八度

位京師聞名的人物說什麼。

“允貞兄這次去往海州赴任,又是冬日啟程,這一路辛苦自不待言,兄弟也不多說,一杯水酒祝一路順風吧!”

這李三才舉起瓷盅示意,對面一個和他差不多年紀的人也是舉杯,雙方一飲而盡,那被稱作允貞的人嘆了口氣說道:

“寒窗苦讀,本想在朝堂上用聖賢之道輔佐君上,匡扶天下,卻沒想到天不遂人願,得了這個濁官,和那些汙穢銅臭之輩打交道。

“怎麼能如此說。在允貞兄,在朝堂上是做官,在地方上也是做官,但有一顆對聖君,對大明的忠義之心,那在哪裡都是一樣的。”

李三才正色說道,那允貞起身舉杯,躬身說道:

“道甫兄這一句話如當頭棒喝,是允貞恍惚了。”

外面那些聽熱鬧的人,都是暗自豎起大拇指,這魏允貞本來是刑部主事,年前得了這個兩淮鹽運司的差事。

淮鹽行銷天下,這兩淮鹽運司的差事素來都使肥差中的肥差,刑部主事那等閒散位置調到這裡來,等若是天上掉下來的好運氣。

可看這位大人,居然為的是不能在朝堂上推行正道而憂心,而李三才李大人那又是另一番警戒,真是名士風度,大賢做派啊!

這位要放外差的魏允貞所坐的位置背對著門口,外面的人自然看不到這位大人滿臉的喜意,實在是抑制不住自己的興奮之情。

酒過三巡,眾人閒談,有人說起天津衛,話題頓時是轉了過去。

“天津衛之地,為何只在這王某去了,才鬧出這樣的大亂,還不是前些年百姓安居樂業,王通一去就天高三尺,官逼民反,這才弄出這等大事。”

“小弟在天津衛有幾個親戚,他們逃難來到京師,說那一日王通龜縮在府中不敢出門,還是城內的幾位大人出來苦苦勸說,才讓義民們散去,可事後,這王通卻大肆搜捕,以謀逆的罪名大開殺戒,也不知道冤死了多少人,前些日子,天津衛那邊幾位大人,有的死,有的瘋,還不是這王通的構陷,真小人,真禽獸!!!”

越說越是義憤填膺,門外已經有人不顧禮節的湊過來,在門外聚精會神的細聽,不少人都是面露激憤神色。

這時候宴席上有一位老成些的開口說道:

“諸位慎言,那王通可是最得聖上崇信的臣子,要不然,張閣老幾次責難,他一個小小的千戶,又怎麼能躲過去,各位還是莫要說了,免得召禍上身,這幾年這些事,難道不是教訓嗎?”

有人這麼說,裡外的人都想到了京師中那幾樁案子,想想萬曆皇帝維護的態度,各自心中都是有些怯意。

“荒唐,我等讀聖賢書,為大明臣子,若對這等宵小奸邪之輩聽之任之,可對得起自家良心,對得起朝廷的俸祿,對得起皇上,對得起大明江山社稷嗎,國家養我等又有何用,要讓天下人知道,咱們的凜然風骨,就算他王通權勢熏天,也要拼了這性命不要,和他鬥上一鬥,爭個公道長短!!”

李三才拍案而起,激昂慷慨,裡外稍一安靜,眾人轟然喝彩。

三百三十二

京師中凡是因為運河抽稅有所損失的官員士子。甚至是勳貴商戶,本來就對王通心有怨言,大家互相議論抱怨,可因為萬曆皇帝對王通的庇護,卻沒什麼人敢拿到檯面上來講。

戶部山東司員外郎李三才在蘇州會館的一番話,將這個火藥桶一下子點燃了,每一處每一人,凡是覺得自己能議論朝政,該議論朝政的,都在說王通的事情。

風起於青萍之末,一群人在一處的議論,迅速的變成整個京師的輿論風潮。

各個會館,各個文人官員聚集之地,都在議論此事,王通在他們口中已經成了十惡不赦,禍國殃民的大奸。

天津衛香亂本來是王通領兵鎮壓,剿滅亂賊,這其中還有邪教的人參與,這更是大功一件,剩下的人,不管是自縊的萬稻。還是被拿回京師審問的潘達,都和這亂子有脫不開的關係。

但本來已經明晰的事實又莫名的改變,開始有人說,天津衛的事情都是被歪曲的,什麼自己有來自天津衛的親戚說出了實情。

王通逼得天津衛民不聊生,大亂之時又龜縮不出,事後殘暴追索,大殺無辜,構陷正直官員的種種醜事,又開始流傳。

市井中又開始說“天津衛五義”的評書,議論起此事來,都是哀嘆聖君被奸邪矇蔽,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必然有大禍。

就看朝中有哪位正人君子敢於仗義執言,抨擊參劾這等大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