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部分(3 / 4)

小說:錦衣當國 作者:九十八度

想想自己苦讀詩書,科舉得了功名,好不容易賺個了免稅的特權,沒想到這王通橫插一腳,在天津坐地收錢。

自家應得的錢財憑空少了一份,這是何等的深仇大恨,可大家也都知道,那王通有皇上的信任和庇護,貿然參劾,好處得不到不說,大禍反倒是會上身。

儘管怨氣愈發高漲,卻沒有人願意當這個出頭鳥。大家都是在觀望等待。

……

戶部山東司主事李三才是陝西人士,但孩童時就搬家到了通州張家灣那邊。

通州張家灣是京杭大運河在北地的終點,南北貨物在此交匯貿易,是數得著的商業重地,在當時有“南蘇北通”的說法,把通州和蘇州相提並論,繁華可想而知。

李三才少年時,李家就已經是張家灣的豪商,等李三才萬曆二年考中進士,進入戶部做官,更是家業膨脹。

現如今通州李家已經號稱通州第一鉅商。

李三才入戶部的時候,先進入的是雲南司做主事,這雲南司管的就是天下的稅關,有他來照應,張家的貨物在運河上,在京師以及天下各處,都有個免稅的便利,有了這個便利,生意自然就好做了許多,本來就是家大業大,又有這個助力。自然飛速膨脹。

通州的商人商戶,都是爭先恐後的和李家交好,希望能讓李三才關照一二,這麼下來,李家隱約間已經是通州的商業領袖。

家中愈加豪富,銀錢也捨得花用,加上李三才本就是個長袖善舞之輩,不僅仕途愈發的順利,名聲也是越來越大。

京師之中窮苦文人士子不少,就算是京官中,也有些清水衙門的官吏過得拮据,對這些人李三才從來都是慷慨大方,而且李三才在幫忙之時,都是誠懇無比,決不讓對方覺得低賤卑微。

幾年下來,李三才的聲望在京師變得越來越大,儘管他是小小主事,可戶部上下都不敢輕視他。

這樣的人品級雖低,卻掌握著京師的輿論,要是得罪了他,被他發動清議攻擊,到時候恐怕連這個官鬥做不安穩了。

在李三才升為山東司員外郎之後,他的聲望和他的影響力更加的提高,京師士子,低品文官都以結交通州李三才為榮,甚至有人把和他見一面,說一句話,都當成是大有光彩的榮耀。

戶部山東司掌天下鹽運司鹽場,這更是招財進寶。日進斗金的差事,與之相對的,通州李家的財富更加的膨脹。

這時候,就連富甲天下的兩淮鹽商都要賣李家幾分面子,李三才也是名聲遠揚,交遊遍天下,就連江南士林也多有聞名。

李家如此豪富,又是依靠運河貿易發家,從前有種種方便,或者免稅,或者免檢,通行上下,可現在王通橫插一腳在天津衛設稅關收稅,又在天津衛開海開關,大興海上貿易。

海上貿易來貨價格低廉,定然要對運河上的貿易造成擠壓,更別說這抽稅等於是平白割肉抽血。

小門小戶的人家倒也無所謂,可李家這等鉅富,王通的作為不知道讓李家損失掉多少錢財,今後更要少賺多少。李三才的榮華富貴和家業興廢息息相關,榮辱與共,王通在,王通做。那李家就要一步步的衰弱下去,李家無錢,李三才就無法維持住他的名聲,也就無法保持住他仕途的順利,不知不覺間,兩人居然成了個你死我活的局面。

……

臨近年關,對於京師輿論對王通攻訐的重新開始,朝中各位大佬都是有所耳聞,不過都是不怎麼關心。

無論是李太后還是馮公公,更不必說張閣老,都是對財賦收支極為用心。萬曆元年開始,每年年底清帳核銷,大家都要打起一百二十分的精神對待,帳目對不上,花銷說不清楚,罷官都是小事,下獄問罪都有可能。

要是被自家的政敵和競爭者抓到把柄,陷害自己或者門下子弟,這要小心防備,或者用這等事陷害自家政敵和競爭者,為自己和門下子弟爭些利益,這要小心的準備。

至於那針對王通的攻訐,似乎這王通名字出現在大家印象之後就沒有停下過,結局如何大家也能猜到,何必去管。

不過對於治安司來說,儘管張誠沒有機會過問,可治安司的鄒義和呂萬才兩人卻緊張的很,專門佈置了人手緝查。

查出來結果之後,兩人反倒不怎麼緊張了,呂萬才更是調侃笑道:

“李三才這話,天下人都能說得,偏他說不得,李家在通州要不是在這個稅上和鹽上做文章,做破天也發不到那個樣子,大言欺人博個清名罷了。”

蘇州會館李三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