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懷敵意一樣。他說:“我是根據看到的情況來判斷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國民黨是:腐敗、失職、混亂、經濟困窘、苛捐雜稅、空話連篇、〔?沒有〕行動、囤積、黑市、與敵通商。共產黨的綱領是:減稅、減租、減息;提高生產和生活水平;參與政治;說到做到。”即使史迪威知道的共產黨人的事比他實際上看到的還多,他這樣無節制地讚揚共產黨和指責國民黨,到頭來是會自打嘴巴的。
如果他不得不和共產黨人一起工作,他將會發現這些人對於他們所反對的任何建議都要固執己見並加以阻撓的,就象後來赫爾利和馬歇爾所發現的那樣。在那種情況下,毫無疑問,共產黨人也將得到史迪威加在蔣介石和其他國民黨領導人頭上的那一大堆罵人話。
史迪威及其部下的外交官員都認為,同“反動、腐敗的”國民黨相反,共產黨是一支“有生氣的、進步的”力量。
因此,他們要美國堅持國共聯合和改組國民黨,如果這一點做不到的話,就要美國支援共產黨。他們的看法是,在那種情況下,共產黨很可能不依賴莫斯科,而有利於美國。中國共產黨當然支援美國人的這些看法,莫洛托夫和斯大林也是如此。
史迪威得到馬歇爾和陸軍部長史汀生的支援。羅斯福雖然更瞭解史迪威的弱點,但是他暫時也支援了史迪威。1944年7 月7 日,羅斯福對蔣介石說:“我認為目前的危急形勢要求把權力委託給一個人,讓他組織所有在中國的同盟國軍事力量,包括共產黨部隊在內。“他建議蔣介石立即任命即將被提升為陸軍上將的史迪威擔任此職。
蔣介石全然不願這樣做。但是,由於他依靠著美國的幫助,他不敢公開對抗羅斯福,所以他在原則上表示同意,但是要求華盛頓指派一位高階軍官來商討這個問題。
羅斯福同意了、並指派帕特里克·赫爾利將軍和唐納德·納爾遜將軍作為他的私人代表。同時他一再敦促這位不情願的中國大元帥任命史迪威指揮所有的中國軍隊。
9 月初,赫爾利和納爾遜到達重慶。他們發現,如果非同意不可的話,蔣介石是準備同意讓史迪威指揮全軍的,包括共產黨部隊在內,不過以保障不損及他自己的權力為條件。蔣介石還堅持他本人必須有全權按自己的意願分配根據美國“租借法”運到中國的物資。史迪威堅決反對蔣的這一要求。他認為蔣決不會分配任何東西給共產黨或史迪威自己在緬甸和薩爾溫江的部隊。另一方面,蔣介石也有同樣的理由不相信史迪威,因為史迪威毫不掩飾他對中國共產黨的偏愛。蔣介石以威信為理由,堅持這樣的態度;他指出,英國政府和蘇聯政府都有權按照它們自己的意旨自由分配“租借法”的物資。而如果他處於另一種地位,這將有損於他在部隊中和整個中國人民中的威信。
這確實是一種離奇的現象。一方面,美國總統不顧倫敦和莫斯科有很多人抱懷疑態度而堅持必須把中國當作強國和“四大國”之一來對待;而另一方面,他卻竭力要安置一名美國指揮官作為中國政務和軍務的真正主宰者。這實際上不僅是要使中國成為美國的衛星國,而且幾乎是要使中國成為美國的附屬國。如果蔣介石繼續執政的話,他將象幼兒一樣受管教,讓別人指揮如何管理政府。而羅斯福總統關於事情該怎樣做的概念,是以片面的、經過渲染的情報為基礎而形成的。
然而,在9 月中旬,看來赫爾利和納爾遜即將同蔣介石達成一個能滿足史迪威大部分要求的協議。但是9 月19日,羅斯福致蔣介石的另一電文到達,指令史迪威親自送給蔣介石。電文要求蔣介石增加在薩爾溫江的中國兵力,加強那裡的攻勢;否則,蔣本人要承擔坐失重新打通從緬甸到中國的運輸線的大好時機的責任。電文還要蔣介石授予史迪威不受限制地指揮所有中國軍隊的權力。赫爾利力勸史迪威壓下這份電文,而史迪威卻因為能使蔣介石屈辱而感到十分高興,他在日記上得意地記下了這件事。但是他做得太過分了,以致毀掉了自己的機會。蔣介石認為史迪威是電文的真正炮製者,拒絕再同史迪威打交道。他仍然願意接受一位美國指揮官,但不要史迪威。蔣介石在重慶表明了這一點,並透過他的連襟孔祥熙,在華盛頓也表明了這一點。於是史迪威在9 月28日提出放棄使用共產黨部隊的想法,但是他的這一讓步做得太遲了。史迪威在10月19日被召回國,中緬印戰區劃分為二。薩爾坦將軍被任命指揮在印度和緬甸的美國部隊;魏德邁將軍被任命指揮在中國的美國部隊。這時,中國的局勢有了好轉,可以越來越清楚地看出日本人不會進攻昆明或重慶了,所以任命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