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部分(2 / 4)

風潮,在沙烏地阿拉伯也有過一些尷尬的時刻,在亞丁保護地的內地發生過饑荒;這些事情的細節已是無關緊要。不過,1942年以後,總的形勢就不再如此糟糕,原先估計1942…1943年穀物進口需要三十六萬五千噸,包括部隊的九萬五千噸,可是,當新的、豐收的穀物開始源源上市時,實際進口總量只有二十七萬噸。

情況改善的原因,部分是由於天氣較好,此外也在很大程度上由於制訂了增加穀物種植面積的方案,而最重要的,則是由於中東補給中心所制訂的“小麥徵購計劃”。關於增加農業生產的各種方案,下文還要予以補充說明。這裡單把最大的一項,即以將近一百萬英畝種植棉花的埃及土地改種穀物,先說一下,也許是比較恰當的。1941年,英國購買了埃及的棉花(雖然未能運出)以防其經濟崩潰。1942年決定加種小麥,儘管預料每英畝產量會大為減低,因為從智利進口的氮肥,從戰前的平均五十萬噸減少到了只有十三萬噸——這是能從智利遠道運來的全部數量。其結果在1943年的收成中就體現出來了。

由政府機構徵購穀物的辦法首先在敘利亞試行。所有私營穀物貿易都被禁止了,當地的磨坊關閉了,甚至被焚燬了,全部農村剩餘穀物都必須賣給一個由英、法當局聯合設定的專營機構(糧食局)。該機構除法國工作人員外,還有六十多名英國官員參加,分駐敘利亞全國各地,評定每個村莊的上繳額,並籌設“徵購中心”,所有穀物都要送到那裡,當場(優厚地)付給現金。一方面對為首的少數走私分子和黑市商人嚴加懲處,另一方面則對農村中的耕種者立即付款,這就使徵購計劃立見成效:次年,在敘利亞就有了數量相當大的剩餘穀物。其後幾年,在埃及(英美穀物委員會),形式稍微不同,而在伊拉克和波斯,也都採用了這個辦法。當1944年和1945年孟加拉發生饑荒時,在中東受過這項工作訓練的許多官員被調往該地從事同樣的工作。實行穀物徵購計劃證明勢必連帶產生一個重要的經濟問題,就是要為鄉村市場提供足夠消費品的重要性。農民利用其收成以供食用、留種併購買製成品——雜貨、煤油、火柴,尤其重要的是便宜的紡織品,他們因為要購買這些商品,所以才需要錢。無疑,在消費品的供應與立即可以到手的剩餘穀物之間有著一個相當簡單的等式。不巧的是,在戰時船運和物資不足的情況下,幾乎總是難以維持這樣一種供應。於是,採取了一項少量拋售黃金藉以制止通貨膨脹的代替辦法——農民和商人都是天生的囤積者,只要有此機會,他們也就會把黃金囤積起來(但不要紙幣)。

中東補給中心糧食供應處的貢獻無疑是節約船運艙位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除了下文將述及的改進當地生產技術之外,主要的節約措施有四個方面:將種植埃及棉花的土地改種小麥;將氮肥的進口從五十萬噸減少為二十萬噸到三十萬噸之間;將大麥、小米、玉米攙入麵包粉(自從中東這樣大量消費其剩餘粗糧後,估計節約糧食達五十萬噸);實行穀物徵購計劃。除了糧食供應之外,在節約效果上,唯一可以與之相比的,只有以油代煤的措施。中東補給中心的其他部門,雖能利用當地原料在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增加生產,但在節約噸位上從來無法相比,因為在這些方面的大規模的節約,只有在不影響經濟穩定的前提下,把消費限制到最低水平。

除糧食外,不可能詳細敘述關於進口其他物資的各種問題與權宜措施。進口物資中,最受人注意的是:發電和供電裝置的備件,水的淨化裝置的備件(例如,開羅就完全依靠自來水廠供水),運輸工具方面的備件(如卡車、輪胎和鐵路上的備件),醫藥用品,包括新發明的抗斑疹傷寒的疫苗與抗瘧疾的藥品,棉織品,皮革,灌溉機械(主要是水泵)和鋼鐵。一項重大的措施是把埃及的機車從燒煤改為燒油,這樣就使需要進口的煤從每月七萬噸減為四萬噸。戰爭初期,使供應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是船舶問題,到1944年,英國和北美的工業潛力完全從事於軍事生產,致使出口供應縮減到了危險點,而船舶供應情況卻大有改善,雖然這也是時斷時續。或許最為缺乏的是棉織品,尤其當印度由於受日本的威脅而開始削減它對中東的傳統出口時,情況就變得格外嚴重。中東補給中心終於感到有必要在印度派駐一位官員,同印度政府及其供應當局經常保持接觸,以保證中東可以獲得相當份額的紡織品。

為物資進口而鬥爭,是一個戰時問題,這一問題在戰後正常貿易得到恢復時,似乎就結束了。但是,與之俱來的增加當地生產的努力,卻馬上進入可能要持久地改善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