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的高射炮。在慕尼黑危機以前很久,德國就已經擁有大量現代化的防空設施,其規模遠不是英國1939年2月批准的規劃所能希望獲得的。1938年5月丘吉爾曾提請議會注意,“德國公佈的關於高射炮部隊的進展情況——單單三十個高炮團,每團十二個機動高炮連,就總共有一千二百到一千三百門高炮;此外還有設定在固定陣地上的三千門以上高炮”。在間接提到仍然佔英國殘缺武器庫中的大部分的舊式三英寸口徑高炮時,他還加了這麼一句:“它們全部都是現代化的炮,不是1915年的炮,而都是1933年以後製造的。”
第二章 重整軍備進展緩慢的政治原因
前面已經指出過,在英國政府的政策中有著一種內在的矛盾,它一面試圖重整軍備,一面卻仍致力於普遍裁軍,而同時又企圖對重整軍備所針對的那些人採取綏靖政策。慕尼黑會議時期的舉國毫無準備的可悲狀態,曾使得輿論大為震驚,強烈要求採取措施以防止這種情況的重演。但同時又有一種不合邏輯的想法,認為並不需要採取什麼措施,因為象1938年9月那樣的危機決不會再出現了。張伯倫自己立即明確表示,他並不認為可以對他從慕尼黑回來時說過的“我們時代的和平”抱僥倖心理。“不要讓別人以為,因為我們在慕尼黑簽訂了這項四強協定,我們此刻就可以放鬆我們在這個方案上應作出的努力了。本國的裁軍決不能再是單方面的事了。我們曾那樣嘗試過一次,結果是差一點給我們自己招來一場災禍。”然而,由於他長時期以來一直夢想實現世界裁軍,所以重整軍備對張伯倫來說,至少在一段時間內,主要只不過是一種手段罷了,要用它來使英國在將來的一些裁軍會議上的發言能成為最有權威性的聲音:
一方面,我們必須重新下定決心,來彌補我們的軍備和防禦性預警方面還存在的不足,這樣,我們就能作好準備保衛自己,並使我們的外交更有力量;……不過……另一方面我也確實看到了接近裁軍這個題目的新機會已展現在我們面前。我相信,它們在今天至少是和以前任何時候一樣的有希望。
我們至少可以這樣說,張伯倫對重整軍備的看法是相當消極的。他堅持認為,重整軍備純粹是為了防禦的目的。這樣,對一個理應全力以赴的運動就勢必會起一種麻痺的作用。對首相在1939年2月講的下述這些話所產生的效果,不可能給予過高的評價:
我們的軍備儘管龐大,是防禦性的軍備,而且只是為了防禦。如果確實別人並不比我們更具有侵略意圖,那麼,我們就必須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我們在堆積這些毀滅性的武器都是出於一種誤會。我十分相信,其中大有真理存在。
又過了不到一個月,由於布拉格的被侵佔,幻想完全破滅的心情瀰漫全國,張伯倫受到的打擊也並不比別人輕些。1939年3月17日在伯明翰的一次演說中他宣稱,自由甚至比和平更為可貴,英國現在可能要被迫為它而戰。為認真對待這種新的傾向,對波蘭和其他國家提供了保證。遲遲未能作出決定和引起激烈爭論的一些措施,如徵兵和成立供應部,都匆匆地付諸實行了。用丘吉爾的譏諷話來說,直到現在政府才“在這樣一個基礎上達成了一項令人高興的妥協,那就是一切可能的準備工作都不得妨礙本國的貿易或以大規模的措施來激怒德國人和義大利人”。現在,儘管繼續聲言相信民主制度的優越性,相信自願的努力比強制好,相信自由放任經濟優於國家管制,可是政府卻發現,不得不逐漸地犧牲這些珍貴的原則了。但這樣做,就不可避免地要與它的政敵和組織起來的勞工發生衝突。雖然也許不能為張伯倫政府過遲採取這些必要的步驟開脫責任,但至少對於它的行動勉強可給予一定的諒解。要知道甚至連國民志願服役這條道路都是多麼的坎坷不平,而要達到徵兵這一“壞到無法形容的”步驟,那是還要再向前走很長一段路的。
慕尼黑危機使得英國民情激昂,人人都願為國效力。但是對於如何組織並引導這一股巨大力量的問題,政府方面卻有些驚慌失措,而民眾也不無疑慮。1938年10月13日,約翰·西蒙爵士在謝菲爾德的演說中曾提到,在危機期間,政府大臣們收到潮水般的群眾來信,都是請求給予指示,他們到何處去服務才最有價值。他強烈要求迅速將這股潛在力量組織起來。但是他認為有必要再加一句:“我不是在爭辯自願與強制哪種辦法好的問題,雖然我要順便說一句,那就是,強迫與組織並不是一回事。”然後,齊特蘭勳爵1938年11月1日在上院說道:“如果政府發現,無論是工業還是人民的服役,建立在一種自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