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部分(2 / 4)

時,這三位政治家似乎都表現了特殊的敵意。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訴說,英國軍事代表團“從來不告訴蘇聯政府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裡賓特洛甫說,“英國是虛弱的,但卻想讓別人去為它的統治世界的狂妄要求打仗”;對此,斯大林“激動地表示同意”。他說,英國軍隊是脆弱的;英國海軍也不象過去那樣重要了。英國的空中力量有了增加,……但駕駛員不足。如果英國雖有此缺點而仍能統治世界,那也只是因為其他國家太愚蠢,總是讓自己被人嚇住了。舉例來說,區區幾百個英國人居然統治了印度,這真是可笑。

話雖如此,斯大林的意見是,“儘管英國有其弱點,但打起仗來還是很機智,很頑強”。

另一方面,斯大林在談到法國時帶有幾分敬意。他認為法國的軍隊是“值得重視的”。裡賓特洛甫在答話中指出,法國軍隊在數量上劣於德國。而且,“德國的西部防線要比馬其諾防線堅強五倍。如果法國想同德國交戰,那它一定會被打敗。”

在談到反共公約這一題目時,只輕輕一筆就帶過了。裡賓特洛甫說,這項公約“基本上不是針對蘇聯,而是針對西方民主國家的。他知道,……蘇聯政府完全認識到這一事實。”斯大林插話說,這項公約“主要是嚇唬了倫敦城和英國的小店主們”。裡賓特洛甫同意這一點,並且說了一個流傳於柏林的笑話:“斯大林自己也會參加反共公約的。”

最後,裡賓特洛甫宣稱,德蘇諒解受到德國人民各階層的“最熱烈的歡迎”。他們“本能地覺得德蘇之間並不存在有天然的利害衝突;良好關係的發展迄今只是受到外國的,特別是英國的陰謀詭計的干擾罷了”。斯大林說,這一點,他“完全可以相信”;不過,他說到“德國人希望和平”這句話時,卻使裡賓特洛甫又提到了他們“對波蘭的憤怒”,這種憤怒“是如此之強烈,以致人人都準備要打”。

在這第二次會談中,賓主頻頻舉杯祝酒——為希特勒乾杯,為裡賓特洛甫乾杯,甚至為舒倫堡也乾了杯。“莫洛托夫先生向斯大林舉杯說,是斯大林,透過他今年3月發表的、已被德國很好了解的演說,才引來了政治關係的徹底變化。”莫洛托夫和斯大林一再為互不侵犯公約、為德蘇關係的新階段和為德國民族乾杯。裡賓特洛甫也為斯大林、為蘇聯政府和為德蘇關係的順利發展而乾杯。在離去時,斯大林對裡賓特洛甫講了“大意是這樣的話:蘇聯政府是非常認真地對待這項新公約的。他可以用自己的名譽來保證,蘇聯決不會背叛它的夥伴。”

午夜12時左右,在互不侵犯公約以及秘密議定書上都簽了字。24日凌晨1時,裡賓特洛甫用電話把簽字的訊息告訴了希特勒。

根據互不侵犯公約,每一方都不得對另一方採取侵略行動,不得支援與另一方交戰的任何第三國,並且不得參加旨在直接或間接反對另一方的任何國家集團。雙方應經常保持聯絡,以便進行磋商;並透過“友好地交換意見”或在必要時以仲裁方式來解決任何爭端。公約有效期限暫定為十年。

秘密議定書規定:如果發生“在波羅的海各國領域內的領土和政治變動,……立陶宛的北面邊界線將成為德蘇兩國利益範圍的分界線”——維爾紐斯地區則應歸還給立陶宛。至於波蘭的領土,雙方勢力範圍的分界線將大致接近“納雷夫河、維斯杜拉河和桑河這一條線”。關於儲存一個獨立的波蘭國家的問題,“只有在日後政治發展的過程中才可能明確地加以決定”;但無論如何,應透過友好的協議來予以解決。關於東南歐,蘇聯明確宣告它在比薩拉比亞的利益;而德國政府則宣稱“在這些領土上完全沒有政治上的利害關係”。

8月24日,在度過他全部經歷中最重大的二十四小時之後,裡賓特洛甫於下午1時30分離開莫斯料,飛返柏林。

在德國,希特勒興高采烈到了如此程度,以致在25日早上他就打電話問他的新聞處要關於倫敦和巴黎發生內閣危機的訊息。他確信經受這樣一下打擊之後,沒有哪個政府還能站得住腳。同一天,他又給墨索里尼發了一個電報,聲稱公約的締結是蘇聯政府對德國的態度改變的結果,而“這種改變在李維諾夫去職以後就變得很明顯了”。這位元首向義大利領袖保證說,“在發生任何衝突時俄國將採取最善意的態度是完全靠得住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在發生這樣的衝突時羅馬尼亞進行干預的可能性也不復存在了!……在世界政治中一個完全新的局面已經產生了,這必須被看作是軸心國家可能得到的最偉大的收穫。”

在俄國,如果還有任何輿論的話,那麼它也似乎被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